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8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主之。是知脅滿屬半表半裡明矣。大抵胸脅滿,以邪 氣初入裡,未停留為實氣,鬱積而不行,致生滿也,和 解斯可矣。若邪氣留於胸中,聚而為實者,非湧吐則 不可已。故華佗曰:「四日在胸,吐之則愈。」是邪氣已收 斂而不散漫者,則可吐之。《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 病在胸膈之上為高,越之為吐也。經曰:病在胸中,當 吐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則以梔子豉湯 吐之。若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 有寒也,則以瓜蔕散吐之。二者均是吐劑。梔子豉湯 吐胸中虛煩客熱也,瓜蔕散吐胸中痰實宿寒也。若 能審明藥劑之輕重,辨別邪氣之淺深,對證投湯,不 為效者,未之有也。

傷寒心下滿,何以明之?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高起 滿鞕者是矣。不經下後而滿者,則有吐、下之殊。若下 後心下滿者,又有結胸、痞氣之別。《經》曰:「病人手足厥 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 在胸中,當須吐之。」又曰:「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 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攻之。」茲二者,為不 經汗下而心下滿者,或吐之,或下之,看其邪氣之高 下,高者則因而越之,下者則因而竭之,要在泄其邪 也。至於陽明病,雖心下鞕滿,又未可攻。《經》曰:「陽明病, 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 愈。」是邪氣自表傳裡,至於心下,留結為實者,則不可 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為實者,則不可下,故有此戒 也。又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強下之,邪氣乘虛結於心 下,實者鞕滿而痛,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為虛痞。《經》 曰: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 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 胸也;但滿而不痛者,「此為虛痞。」蓋實邪留結,則為鞕 為痛,虛邪留滯,則但滿而不鞕痛也。結胸熱實,脈沉 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明其邪實 可知矣。脈浮而緊,而反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 自濡,但氣痞耳,明其邪虛可知矣。病發於陽而反下 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表邪 未罷,醫反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陽氣內陷,心中 因鞕,則為結胸,須陷胸湯圓攻之可也。傷寒中風,醫 反下之,心下痞鞕而滿,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而復 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空虛,客氣上逆, 故使鞕也,須瀉心湯散之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滿鞕, 一為虛證,一為實證,凡投湯者,大須詳審。結胸雖為 實邪,眾皆共知,當用陷胸湯圓下之。或脈浮大者,則 不可下,下之則死。此是猶帶表邪,未全結實,下之重, 虛其裡邪,深結則死。設或結胸形證悉具,而加之煩 躁者,又為不治之疾。藥之所以能勝邪者,必待胃氣 施布藥力,始能溫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氣。邪氣勝,胃 氣絕者,湯藥縱下,胃氣不能施布。雖神丹豈能為效 也。

傷寒腹滿,何以明之?腹滿者,俗謂之肚脹是也。華佗 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 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謂入腑也,是在腹也。猶未全 入裡者,雖腹滿為裡證,故亦有淺深之別。《經》曰:表已 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 入腑。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 不能為禍,謂之邪氣已入腑也。傷寒邪入腹,是裡證 已深,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如《經》曰:其熱不潮,未 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發汗 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 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少陰病,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 諸如此者,皆為裡證是也。雖曰腹中滿痛者,此為實 也,當下去之。然腹滿不減者,則為實也。若腹滿時減 者,又為虛也,則不可下。經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 下之。」《金匱要略》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上下 也,當以溫藥和之。蓋虛氣留滯,亦為之脹,但比之實 者,不至堅痛也。大抵腹滿屬太陰證也。陽熱為邪者, 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 利益甚,時腹自痛。太陰者脾土也,治中央,故專主腹 滿之候。又發汗、吐、下之後,因而成腹滿者,皆邪氣乘 虛內客為之,而所主又各不同。《經》曰:「發汗後,腹脹滿 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傷寒吐後,腹脹 滿者,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下後,心煩腹脹滿,臥起 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三者有當溫者,有當下者, 有當吐者,何邪氣不一也?且發汗後腹滿,當溫之,邪 氣在表,因發散則邪去。胃為津液之主,發汗亡陽,則 胃氣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而為脹滿,是當溫散 可也。吐後腹滿,可下之,邪氣在胸者,則可吐之,吐之 邪去則安。若吐後邪氣不去,加之腹脹滿者,是胸中 之邪下傳入胃,壅而為實,故生脹滿,當須下之可也。 下後腹滿可吐者,邪氣在表,未傳入腑,而妄下之,邪 自表乘虛而入,鬱於胸中而為虛煩。氣上下不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