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4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 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 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 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華佗中藏經》

頭痛

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其脈沉而急,浮而急亦然。 主脇肢滿,小便難,頭痛眼眩, 頭目久痛,卒視不明者死。

熱病三五日,頭痛身熱,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腦痛

病腦痛。其脈緩而大者死。

頭眩頭腫

膽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膽有水,則從 頭腫至足也。

上焦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頭面腫。

額汗

上焦實熱,則「額汗出,能食而氣不利,舌乾、口焦、咽閉 之類,腹脹脇肋痛。」

脈色

病頭目痛。其脈澀短者死。

赤色見於耳目額者,五日死。

《晉王叔和脈經》

頭痛

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

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

頭眩

病先發於肝者,頭目眩,脇痛支滿,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脇下痛,有氣支滿,引少 腹而痛。時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脇痛,行常傴,令人嗜 甘,如阻婦狀。

《脈訣》

頭痛

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必易除。

《唐孫思邈千金方》

風眩

徐嗣伯曰:「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胸上蓄實,故 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 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其實則 一,此方療治,萬無不愈。但恐證候不審,或致差違,大 都忌食十二屬肉。而賁豚為患,發多氣急,氣急則死 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勿因此便謂非患。所」 治,風眩湯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發,宜急與續命 湯也。因急時但度灸穴,便火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 針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於後。余業之以來三十餘 年,所救活者數十百人,無不瘥矣。後人能曉此方,幸 勿參以餘術焉。

《宋嚴用和濟生方》

眩運之證當分內外所因

《素問》云:「諸風眩掉,皆屬於肝。」則知肝風上攻,必致眩 運。所謂眩運者,眼花屋轉,起則眩倒是也。由此觀之, 六淫外感,七情內傷,皆能致此,當以外證與脈別之。 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 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細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 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 眩運,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與夫 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中去 血,皆令人眩運,當隨其所因治之,乃活血也。

頭病評治

「夫人頭者,諸陽之所聚,諸陰脈皆至頸而還,獨諸陽 脈皆上至頭耳,則知頭面皆屬陽部也。且平居之人, 陽順於上而不逆,則無頭痛之患;陽逆於上而不順, 衝壅於頭,故頭痛也。」風寒在腦,邪熱上攻,痰厥腎厥, 氣虛氣攻,皆致頭痛。前方已有治法,但氣虛氣攻,頭 痛愈而復作,延引歲月者,多有之矣。偏正頭風,婦人 氣盛血虛,產後失血過多,氣無所主,皆致頭痛。惟「蝎 附丸」治氣虛氣攻頭疼,尤合造化之妙。其間所用「附 子,取其助陽以扶虛;鍾乳取其補陽以鎮墜;全蝎取 其鑽錐之義;蔥涎則取通行其氣。」湯使用以椒、鹽,蓋 椒能下達,鹽能引用,使虛氣歸於其下。對證用之,無 不作效者矣。

頭痛論治

夫頭者上配于天,諸陽脈之所聚。凡頭痛者,血氣俱 虛,風寒暑濕之邪,傷于陽經,伏留不去者,名曰厥頭 痛。蓋厥者逆也,逆壅而衝于頭也。痛引腦巔,甚而手 足冷者,名曰真頭痛,非藥之能愈。又有風熱痰厥,氣 虛腎厥,新沐之後,露臥當風,皆令人頭痛,治法當推 其所自而調之,無不切中者矣。

《竇漢卿瘡瘍全書》

發腦

此發腦者,伏陽結滯,邪毒上壅,或生玉枕之端,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