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4 (1700-1725).djvu/1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瞤動蒙暗也。《巢氏》亦謂「脅下痛,頭眩者,肝實也。」此或 得於肝臟,應天氣者所動,或因本臟虛實之氣自動, 皆名之為風,非火之烈焰,何能上於巔也?至於木鬱 之發,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者,尤是肝 木中火發之甚也。此天氣內應於臟,與肝虛實之氣 動者,是皆名內發之風者也。又謂太陽之勝,熱反上 行,頭項頂腦中痛,目如脫。註文謂寒氣凌逼,陽不勝 之。太陽之氣,標在於巔,入絡於腦,故病如是。謂太陽 司天,善悲,時眩仆。《靈樞》謂邪在心者病亦同,二者皆 是邪逼於心下,致神志不安則悲,心火不行,則妄動。 上炎,謂太陰之復,陰氣上厥,飲發於中,頭項胸痛,而 掉瘛尤甚。註文謂濕氣內逆,寒氣不行,太陽上留,故 為是病。謂太陰在泉,病衝頭痛,目似脫。註文云:「亦是 足太陽病也。」謂太陰司天,頭項痛,善眩。《靈樞》謂「邪在 腎,頸項時眩。」此皆濕邪害腎,逼太陽之氣留於上而 然也。至於《金匱要略》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 亦是格其心火不行而上衝也。謂尺脈浮為傷腎,趺 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謂陽明脈遲,食 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二者因脾胃虛而陽氣不足, 所以外見遲緊之脈,內受濕飲之鬱,而不足之微陽, 始與所鬱之熱,并而衝上於頭目也。用此比類言之, 則眩運之病,非一邪而可終。若夫太乙天真元氣,皆 得胃脘之陽以行於周身,分三陰三陽之經脈。六氣 應天之陰陽,運行於表者,謂之「六化」;布五行於五臟, 屬之氣,應地之陰陽,運行於裏者,謂之「五陽。」雖然表 裏固分為二,及乎一經合一臟,相通氣而行,則表裏 必似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悉如其天之有德有化,有 用有變於氣交者,備在身形之中。《經》曰:「成敗倚伏,皆 生於動。動之清靜則生化治,動之躁亂則苛疾起。」自 此言之,掉眩由人氣所動者,豈止如《金匱》所云濕飲 而已?若此五陽六化,妄動而病者,又可勝數哉!且夫 凡有過節,即隨其所動經臟之氣而妄起,因名曰「厥 陽之火。」厥陽之火有五,謂之五邪。五邪之變,遂勝剋 之病作。又或腎水不足,或精血傷敗,不能制其五陽 之火獨光;或中土虛衰,不能隄防下氣之逆,則龍雷 之火,得以震動於巔。諸火上至於頭,重則搏擊為痛, 輕則旋轉為眩運矣。夫如是比類之道,在《經》有之。諸 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 守經,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其此之謂歟?或曰:「治諸 邪當何如?」曰:「夫火因動而起,但各從其所動之因而 治之。因實熱而動者,治其熱;因邪搏擊而動者,治其 邪;因厥逆逼上者,下治所厥之邪;因陰虛而起者,補」 其陰,抑其陽,按而收之。因陽虛而氣浮上者,則補其 陽,斂其浮游之氣。因五志而動者,各安其臟氣以平 之。因鬱而發者,治其所鬱之邪,開之發之。因精血不 足者,補之,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因勝剋而動者,從 勝衰之氣而補瀉之。中氣虛衰而動者,補其土以安 之。上焦清明之氣虛,不能主持而動者,亦當補中焦 之穀氣,推而揚之,因五臟六腑上注之精氣不足而 動者,察其何者之虛而補之,如是,雖不專治其火,而 火自息矣。凡治百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非唯掉眩 而已。嚴氏云:「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運,當以脈 證辨之。」

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局方》消風散、《本事》川芎散、 羚羊角散、都梁丸、青州白丸子。

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不換金正氣散。加芎、芷、白 芍藥。甚則薑附湯、《濟生》三五七散。

暑則脈洪大而虛,自汗煩悶,黃連香薷飲、十味香薷 飲、消暑丸。

濕則脈細沉重,吐逆涎沫,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 滲濕湯、《濟生》芎术散。 風熱,羌活湯、鉤藤散。

寒濕芎术除眩湯。或理中湯。仍吞「來復丹。甚者養正 丹。」

七情相干。眩運欲倒,用「十四友丸」、「安腎丸。」二藥夾和, 以和劑七氣湯送下,仍間用乳香泡湯下。

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所致,當升 陽補氣,黃芪人參白术川芎、當歸、甘菊花、柴胡、升麻 之類。《直指方》云:「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 氣逆奔而上,此眩運出於氣虛也,宜益氣補腎湯。」 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氣補 血,芎歸湯之類。

中脘伏痰,嘔逆眩運,旋覆花湯主之。《金匱》方:卒嘔吐, 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假令 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頭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又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白术湯主之。澤 瀉五兩,白术二兩,水二升,煮一升,分溫再服。支飲之 證,短氣倚息,形如腫是也。痰閉不出者吐之。

青黛散㗜鼻取涎,治眩神效。 頭風眩運,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 藥,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味。《仲景》云:「此痰結胸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