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25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邪在此經者,不得入於彼經,彼經之經氣,不得出而并於此經。審其證而候其脈,見其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而去之。此陰陽真氣,往來和平,而未得交并者也 。倪仲宣曰:「瘧氣舍於皮膚肌腠之間,故病見於孫絡。」

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岐伯曰:「瘧氣者,必更盛更虛, 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 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乃休。衛氣集,則復 病也。」

王冰曰:「陰靜陽躁,故脈亦隨之相薄至極,物極則反,故極則陰陽俱衰。」

馬蒔曰:「此言瘧未發時之所驗,以衛氣離而病得休也。帝問瘧不發時,其應何如?應者驗也。伯言瘧氣之發,必更盛更虛,陽入之陰,則陰盛而陽虛;陰出之陽,則陽盛而陰虛。當瘧氣之所在,在陽經盛則身熱而脈躁;在陰經盛則身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寒熱皆已。始焉隨衛氣而出者,至此與衛氣相離而休矣。」 其可驗者如此,必待衛氣再集,則此瘧復發耳。視此未發之驗,大有不同者矣。張志聰曰:「瘧氣者,有陰陽更并之盛虛,皆當氣之所在也。欲知脈與病之相應,但審證之寒熱,脈之躁靜,則知病之在陰在陽也。而陰陽之所以更盛更虛者,衛氣行之也。衛氣者,行陰而行陽者也。是以衛氣相離,其病得」 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 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 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 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間去聲

王冰曰:「氣不相會,故數日不能發也。陽勝陰甚則渴,陽勝陰不甚則不渴。勝,謂強盛於彼之氣也。」 馬蒔曰:「此言瘧有間二日而發,有數日而發,有發時必渴,有發時不渴,皆各有其由也。瘧之相間而發者,正以邪氣之發,必隨衛氣而出。凡衛在六腑,而邪亦客於六腑,邪氣有時不與衛氣相值,故邪氣不隨衛氣而出」 也。所以有間二日、有間數日而發者耳。至於渴之有甚有不甚者,亦以瘧之為病,陰出之陽,則陽勝而熱甚,熱甚故渴也。陽入之陰,則陰勝而熱不甚,故不渴也。

張志聰曰:「六腑者,謂六腑之募原也。六腑之募原者,連於腸胃之脂膜也。相失者,不與衛氣相遇也。蓋六腑之募原,其道更遠,氣有所不到,故有時相失,不能相得其邪,故或間二日,或數日乃作也。陰陽更勝,而有甚與不甚,故陽熱盛則渴,或不甚則不渴矣 。」 倪沖之曰:「藏之膜原而間日發者,乃胸中之膈膜,其道近六腑之膜原,更下而遠,故有間二日,或至於數日也 。」 張介賓曰:「按《本經》言瘧之間二日及數日發者,以邪氣深客於六腑之間,時與衛氣相失,其理甚明。丹溪以作於子午卯酉日者為少陰瘧,作於寅申巳亥日者為厥陰瘧,作於辰戌丑未日者為太陰瘧,此不過以六氣司天之義為言。然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巳亥雖曰厥陰,而寅申則少陽矣;丑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如三日」 作者,猶可借此為言,若四五日者,又將何以辨之?殊屬牽強,倘按此施治,未必無誤,學者不可執以為訓。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 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 病者多汗。

王冰曰:「瘧不必應者,言不必皆然也。秋氣清涼,陽氣下降,熱藏肌肉,故寒甚也。冬氣嚴冽,陽氣伏藏,不與寒爭,故寒不甚。春氣溫和,陽氣外泄,肉腠開發,故惡於風。夏氣暑熱,津液充盈,外泄皮膚,故多汗也。」

馬蒔曰:「此言瘧有四時發者,其證不同,不止於秋時之病瘧也。《生氣通天論》《陰陽應象大論》皆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則瘧必以秋而發也。而今不必應於秋者何也?伯言四時皆有所應之瘧,其病異狀,正以四時各相反耳。」

張志聰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者,此應四時者也。應四時者,隨四時陰陽之氣,升降出入而為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反四時者,非留蓄之邪,乃感四時之氣而為病也。秋時陽氣下降,天氣清涼,故感秋涼之氣而為病者,寒甚。冬時陽氣伏藏於內,即受時行之寒,得陽氣以化熱,故寒不甚。春時陽氣始出,天氣尚寒,故惡風。夏時陽氣外泄,腠理空疏,故多汗。此隨感四時之邪,而即為病瘧也。倪沖之曰:「春傷於風,故惡風;夏傷於暑,故多汗;秋傷於濕,故寒甚;冬傷於寒,則為病熱,故寒不甚。」 蓋言風寒暑濕之邪,在四時皆能病瘧也。

帝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臟?岐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