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91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 之。

本義「《蒙》大難」謂遭紂之亂而見「囚。」「內難」,謂為紂近親在其國內,如六五之近于上六也。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程傳君子無所不照,然用明之過,則傷于察,而無含弘之度。古之聖人設前旒屏樹者,不欲明之盡乎隱也。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 主人有言。

本義「飛而垂翼」,見傷之象。占者行而不食,所如不合時義當然不得而避也。

《象》曰:「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本義唯義所在,不食可也。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象》曰:六二之吉,順 以則也。

本義傷而未切。救之速。則免矣。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象》曰:「南狩之 志。」乃大得也。

本義以剛居剛,又在明體之上,而屈于至暗之下,正與上六闇主為應,故有向明除害,得其首惡之象。然不可以亟也,故有「不可疾貞」之戒。成湯起于夏臺,文王興于羑里,正合此爻之義,而小事亦有然者。

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象》曰:「入于左 腹」,獲心意也。

本義左腹者,幽隱之處。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者,得意于遠去之義。蓋離體為至明之德,坤體為至闇之地,下三爻明在闇外,故隨其遠近高下而處之不同。六四以柔正居闇地而尚淺,故猶可以得意于遠去。五以柔中居闇地而已迫,故為「內難正志」,以晦其明之象。上則極乎闇矣,故為自傷其明,以至于闇,又足以傷人之明。蓋下五爻皆為君子。獨上一爻為闇君也。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本義居至闇之地、近至闇之君,而能正其志,「箕子」之象也,「貞」之至也。大全雲峰胡氏曰:「士大夫處平時易,處《明夷》之地難。處《明夷》之時,為微子、比干猶易,為箕子難。微子已去,不可復去;比干已死,不必復死。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此殷有三仁,而《爻》獨以箕子言之也。程傳箕子雖遭患難,其明自存,不可滅息。若遇禍患,遂失其所守,則是亡其明,乃滅息也。古之人如揚雄者是也。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本義以陰居坤之極、不明其德以至于晦。始則處高位以傷人之明、終必至于自傷而墜厥命。故其象如此。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本義照四國以位言。

《蹇卦》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程傳西南坤方體順而易,東北艮方,體止而險。在《蹇》難之時,利于順,處平易之地,不利止于危險也。處順易則難可紓,止于險則難益甚。蹇難之時,必有聖賢之人,則能濟天下之難,故「利見大人」也。濟難者,必以大正之道,而堅固其守,故「貞」則「吉」也。凡處難者,必在乎守貞正,設使難不解,不失正德,是以「吉」也。若遇難而不能固其守,入于邪濫,雖使苟免,亦「惡德也。」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

程傳《蹇》有險阻之義,《屯》亦難也,《困》亦難也,同為難而義則異。《屯》者始難而未得通,「困」者力之窮,《蹇》乃險阻艱難之義,各不同也。險在前也,坎險在前,下止而不得進,故為「蹇。」

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程傳犯險而進,則有悔咎,故美其能止為知也。大全中溪張氏曰:《蹇》之所以為難者,以其險之在前也。見坎險之難,而明《艮》止之義,非智者孰能識之?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 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程傳處《蹇》之時,濟蹇之道,其用至大,天下之難,豈易平也,非聖賢不能,其用可謂大矣。順時而處,量險而行,從平易之道,由至正之理,乃蹇之時用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程傳山之峻阻,上復有水,坎水為險陷之象。上下險阻,故為「蹇」也。君子觀蹇難之象,而以反身修德。君子之遇險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君子修德以俟時而已。

《困卦》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本義《困》者、窮而不能自振之義。坎剛為《兌》柔所揜、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