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91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客歸。當日弄權誰敢指,如今憶得姓依稀。」蓋志喜也。 同時謝任伯之子景思伋,家在天台,為郡守劉景所 捕,既至而改禮。王仲言《揮麈錄》詳紀之,與《夜郎守》略 同。是知檜稔惡得斃,為善類之福不貲,要非幸災也。 施宜生,福人也。少遊鄉校,有僧過焉,與之言,引之鱣 堂下風簷。杲日援手周視曰:「余善風鍳,子有奇相,故 欲驗予術耳。歸它日當語子。」又數年,遇諸塗,宜生方 躓場屋,不勝困,欲投筆漫徵前說,以所向扣之。僧出 酒一壺,與之藉草飲。復援其手曰:「面有權骨,可公可 卿。而視子身之毛,皆逆上,且覆腕,然則必有以合乎 此,而後可貴也。」時范汝為訌建劍,宜生心欲以嚴莊 尚讓自期,而未脫諸口,聞其言大喜,杖策徑謁,干以 祕策,汝為恨得之晚,亟尊用之。亡何,而汝為敗,變服 為傭,渡江至泰。有大姓吳翁者,家僮數千指,擅魚鹽 之饒。宜生傭其間三年,人莫之覺也,翁獨心識之。一 日,屏人問曰:「天下方亂,英雄鏟跡,亦理之常。我視汝 非傭,必以實告。不然,且捕汝於官。」宜生不服,曰:「我服 傭,事,惟恭主人乃爾,寘疑請辭而已。」翁固詰之,則請 其故。翁曰:「汝動作皆傭,而微有未盡同者。余日者燕 客,執事咸餕,而汝獨遜諸儕,撤器有噫聲,若欿然不 怡,此魚服而角也,我固將全汝,而何以文為?」宜生驚 汗,亟拜曰:「主實生我,不敢匿。」遂告之由。翁曰:「官購方 急,圖形遍城野,汝安所逃?龜山有僧,可託以心,余交 之舊矣。介以入北,策之良也。」從之。翁贐之金,隱之衲, 至寺,服緇童之服,以求納主。僧者出,儼然鄉校之所 見也,啟緘而留之。餘數旬,持橈夜濟。宜生於淮曰:「大 丈夫富貴命耳,予無求報心,天實命汝,知復如何!必 得志,毋忘中國。逆而順,天所祐也。虜法無驗,不可行。」 遂殺一人於道,而奪其符,以至於燕。上書自言道國 虛實不見用,縻而致之黃龍。會赦得釋,因以教授自 業。虜有附試畔歸之士,謂之歸義,試連捷。逆亮時有 意南牧,挍獵國中,一日而獲熊三十六,廷試多士,遂 以命題,蓋用唐體。宜生奏賦曰:「聖天子,講武功,雲屯 八百萬騎,日射三十六熊。」亮覽而喜,擢為第一。不數 年,仕至禮部尚書。

《癸辛雜識》:行御史臺監察御史周維卿,以言事忤權 臣,得罪,遠流西北方,名哈剌和林,去燕京八千里。周 知不免,日夕持誦《高王觀世音經》。一夕夢有僧問之 曰:「『汝曾誦《高王觀世音經》否?」曰:「然』。僧於是口授一咒 與之,此觀世音菩薩應現解厄神咒也,持誦一萬二 千遍,可以免難。」夢中熟誦,及覺,即書之紙,自是持經 不輟。無何,得還京師,而權臣怒猶未已,復繁刑部獄。 周在獄持誦益勤,未幾,遣使雲南以自贖。至彼,合蕃 僧加瓦八遍閱《大藏經》,得梵本咒,比夢中惟欠三字。 未幾,權臣誅,遂除刑部郎中,還其妻子財物,人以為 誦咒之力云。

《剪勝野》。聞獄有疑囚,太祖欲殺之,太子爭不可。御史 袁凱侍上,顧謂凱曰:「朕與太子之論何如?」凱頓首進 曰:「陛下欲殺之,法之正也;太子欲宥之,心之慈也。」帝 以凱持兩端,下獄,三日不食,出之。遂佯狂病顛,拾啖 污穢。帝曰:「吾聞顛者不膚撓。」乃命以木錐錐凱,凱對 上大笑。帝放歸,自縲木榻於床下。久之,上使人召之, 凱慢坐,對使者歌。使者廉其縲,還奏狀,上不為疑。已 而太祖晏駕,凱始出,優游以終。

患難部雜錄

《淮南子人間訓》:「夫鵲先識歲之多風也,去高木而巢 扶枝,大人過之則探鷇,嬰兒過之則挑其卵,知備遠 難而忘近患。」

《讀書鏡》:諸葛孔明「無論相業,即苟全性命於亂世」七 字,不知當時有何奇策。及觀王鐸盡忠唐室,奮討巢 賊,功垂就,令孜間之於內,解其都統。鐸詩云:「二塵上 相逢明主,九合諸侯愧昔賢。」可謂慨然有志者。然鐸 當國家板蕩之際,居將相袞鉞之任,乃攜妓妾輜重, 慢藏冶容,行於虎狼之都,三百口遂併命於高雞泊。 惟孔明躬耕薄田,醜女寡欲,其慮深矣。乃知居亂世, 要須十分清苦,庶可自全。

《華川巵辭》:「君子平居若無所事也,及涉於患難,則智 愈明,氣愈平,志愈增,德愈成,道愈凝。故曰:不遇盤根 錯節,無足以別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