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70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呂洪

按《六合縣志》:「嘉靖三十二年,倭奴入寇,洪應募禦之, 死于陣。」

呂潛

按《陝西通志》:「潛字時見,涇陽人。嘉靖丙子舉人。幼讀 書解大義。嘗祕書『克己銘懷袖中,時為展玩。稍長,師 事呂涇野,深喜其得所依,言動率以涇野為法。時詔 有司推擇舉人中行誼修者,特擢以風士習。撫按交 章,以潛名上,授國子學正』。」時馬文莊公為祭酒,郭蒙 泉為助教,所布學約,力舉行之,講讀之聲,徹于橋門。 調工部司務。

呂坤

按《明外史呂坤傳》:「坤字叔簡,寧陵人。萬曆二年進士。 為襄垣知縣,有異政。調大同,徵授戶部主事,歷遷刑 部左侍郎。二十五年,疏陳天下安危,不報。坤遂稱疾 乞休,中旨許之,終於家。」

呂學簡

按《湖廣通志》:「學簡,字敬甫,零陵人。家貧嗜學,研討甚 博,善古文辭。領萬曆辛卯鄉薦,授澧州學正。癸卯以 《禮經》分校貴陽,所錄皆名士。尋轉蜀南部令,告歸,隱 六清亭,號六清山人。」

呂大宗

按《貴州通志》:「大宗,清平人,性純篤。父病危篤,藥必親 嘗,衣不解帶,夜必焚香祝天,衣食溺器,咸以身親之。 萬曆二十二年,提學沈思克獎之。」

呂維祺

按《明外史呂維祺傳》:「維祺字介儒,新安人。祖母牛氏 守節被旌,父孔學,兩旌孝義。維祺舉萬曆四十一年 進士,授兗州推官,擢吏部主事,更歷四司。光宗崩,皇 長子未踐祚,內侍導幸南城,維祺謁見慈慶宮,抗言 梓宮在殯,乘輿不得輕動,乃止。退陳保護聖躬,極言 左右侍御之宜慎。因請罪崔文昇、李可灼,速李選侍」 移宮,報聞。天啟初,進驗封郎中。四年推考功。魏忠賢 己,不用忠賢,毀天下書院,維祺立「芝泉講會。」

祀《伊、洛七賢》,講論不輟。崇禎元年,起尚寶卿,遷太常 少卿,督四裔館。三年,由太常卿擢南京戶部右侍郎。 六年,拜南京兵部尚書。八年,被劾除名,歸寓洛陽。十 二年,復官。十四年正月,李自成寇洛陽,維祺分守北 門。城陷,被執,北向拜君西向拜父母,延頸就刃。年五 十五。贈太子少保。福王時,加贈太傅,諡「忠節。」

呂維袺

按《明外史呂維祺傳》:「維祺弟維袺,字泰儒,由選貢生 為樂平知縣,解職歸。十六年,賊陷新安,亦抗節死。贈 按察僉事。」

呂希煜

按《湖廣通志》:「希煜,字孟陽,黃岡人。為諸生,有文名。性 至孝,隨父尚和令清豐,值母喪,哀毀骨立,扶櫬歸,徒 步行三千里,哀感路人。後執父喪,寢苫枕塊,一遵古 禮。生平慷慨尚義,能濟人之急,鄉里德之。」

呂中

按《湖廣通志》:「中,字子正,沔陽人。初以人才薦授四川 照磨。父早喪,奉母極孝,每夙興焚香四拜,具甘旨。及 母喪,廬墓朝夕號哭,三年乃歸,居官有聲。」

呂調元

按《湖廣通志》:「調元,明千戶,歸州人。遇闖賊入州,士民 望風皆降。調元獨率義勇與賊大戰,困於重圍。賊招 之降,罵不絕口,遂死。」

呂鷹揚

按《昌邑縣志》:「鷹揚生員,壬午兵變殉難。」

呂姓部藝文

《呂氏族譜序》
明·王世貞

呂之先世,為吾吳郡人,而其居郡之烏鵲橋者最盛。 元季中,寇燹徙常熟之沙溪,沙溪之呂昌,外姓曾,則 漸以夥為曾二輩而始富,去曾復為呂,呂一輩而始 貴。貴者,今評事君道爔也。乃始議譜。前為曾,而譜者 曰:「故宋丞相公亮後也。」已為呂,而譜者曰:「非公亮也, 丞相蒙正也。」評事君咸絀之曰:「吾知其遷自烏鵲橋」 而已。夫吳故有大帝時孱陵侯蒙,即吳之呂,莫非其 後也,而吾敢遽傅也。吾今而為譜,知為沙溪里之呂 而已。蓋評事君之《譜略》曰:「自吾祖之所及知,以逮若 裔者,譜之示合也,作《世系圖》。自吾身之所由始,而忝 為嫡者,獨譜之示辨也,作《正脈圖》。」《世系》明矣,而當其 人之為儷,若引若生卒者,復譜之示詳也。作《世表》。此 三者,凡所以綱吾譜也。吾呂之先德元矣,非其人,疇 樹淳而滋我後人也。志《大傳》,吾先君之忝有章也;與 不佞,諸季之忝服休采也。識之,庶以風夫為後人哉。 志《恩榮》,惟我先人合二姓之好,以光啟內外子孫,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