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70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氏族典第四百五卷

呂姓部彙考

《史記》

《補三皇本紀》

炎帝神農氏,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 皆姜姓之後,並為諸侯,或分四岳。

《唐書》

《宰相世系表》

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 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遍掌四岳,為諸侯 伯,號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呂 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是也。歷 夏、商世有國土,至周穆王,呂侯為司寇。宣王世,改「呂」 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并,其地後為蔡平侯所居。呂 侯枝庶子孫當商周之際,或為庶人。呂尚字子牙,號 太公望,封於齊。十九世孫康公貸,為田和所篡,遷於 海濱。康公七世孫禮,秦昭襄王十九年,自齊奔秦,為 柱國、少宰、北平侯。二子:伯昌、仲景。伯昌生青,以令尹 從漢,高祖封陽信侯,諡曰胡。唐有隋州刺史仁宗,即 其後也。康公未失國時,呂氏子孫先已散居韓、魏、齊、 魯之間,其後又徙東平壽張。魏有徐州刺史萬年亭 侯虔,字子路,孫行鈞,其後世居河東。

《梁肅集》

《外王父贈祕書少監東平呂公神道碑銘》

公之先,出自姜姓,太公之裔也。唐虞之際,佐治洪水 有功,以能為禹股肱心膂,命曰「有呂氏。」洎太公誓蒼 薙,平商牧;桓公責包茅,匡周道,傳國七百,列於《春秋》。 漢興,以勳戚在侯服者二十人。臨泗侯之孫通封於 東平,其後國除,為郡著族。元魏末,有汶陽公思禮者, 扶翼周文,開霸關右,歷行臺右丞兵部尚書。時魏分 為西東,中夏壅隔,遂居於河東。今為蒲人也。

《鄭樵通志》

以國為氏

呂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後也。虞夏之際,受封為諸侯。 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呂,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 歷夏、商不墜。至周穆王,呂侯入為司寇。或言宣王時 改呂為「甫」,然呂、甫聲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 焉。呂望相武王,呂姜為衛莊公妃,其時呂國猶存故 也。呂望封齊之後,本國微弱,為宋所并,故宋有呂封 人樂懼、呂封人華豹。又晉有呂氏,出於魏氏,未知其 以字以邑與?漢有單父呂公女,為高帝后,封臨泗侯。 又後魏有比丘氏,改為呂氏。

同名異實

呂氏有五,姜姓之後,以國為氏。又晉有呂氏,出於魏 氏。又有叱丘氏、副呂氏、叱呂氏並改為呂。

《黃學士文集》

《水西翁呂公墓誌銘》

府君諱汲,字仲修,姓呂氏。呂氏於婺為著姓,而非一 族,人因以其所居地望為別居永康縣之太平鄉者, 號「太平呂氏。」

《廖用賢尚友錄》

呂姓

呂,河東羽音,又望出東平。

呂姓部列傳一

呂甥

按《左傳僖公十年》:丕鄭之如秦也,言於秦伯曰:「呂甥、 郤稱、冀芮,實為不從,若重問以召之,臣出晉君,君納 重耳,蔑不濟矣。」

呂錡

按《左傳》,成公十六年六月,晉、楚遇於鄢陵,呂錡夢射 月中之,退入於泥。占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 王也。射而中之,退入於泥,亦必死矣。」及戰,射共王中 目。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以一 矢復命。

呂相

按《左傳成公十三年》:「夏四月,晉侯使呂相絕秦。」呂 相《錡子》。

呂不韋

按《史記呂不韋傳》:「不韋,陽翟大賈也,家累千金。秦昭 王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所甚愛姬曰華 陽夫人,無子,安國君中男子楚質於趙,秦數攻趙,子 楚困不得意。呂不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說 之,又西游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使以子楚為嗣。不 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乃遂獻其」 姬,生子政。《秦昭王》五十年,子楚脫歸。昭王薨,安國君 為王。一年薨,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三年薨,子政立 為王。尊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太后時時竊私通不 韋。不韋恐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進之。始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