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0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童見幸,宗佶尤易之。高祖聞之,怒曰:「宗佶名呼我樞

密使,是將反邪?」會宗佶求大司馬,章三上,高祖以問 道襲,道襲因激怒高祖曰:「宗佶功臣,其威望可以伏 人心,陛下宜即與之。」高祖心益疑。宗佶入奏事,自請 不已,高祖叱武士𢷏殺之,并賜騫死。

王宗鐬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鐬,高祖從子也。少有智勇,隸 高祖戲下為親校。破鹿頭關,拔漢州,陷德陽,攻成都, 宗鐬之力居多。武成中,賜爵昌王。久之,領御營使。永 平元年,蜀師與岐戰,大敗於青泥嶺,退保安遠軍,高 祖命宗鐬為「應拔招討使。黃牛川之役,大殲岐兵,執 其將蘇厚,高祖以為能,甚嘉賞之。居無何,以病死。」

王宗矩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矩,易州人也。本姓侯,名矩。天 復時官夔州刺史。從荊南節度使成汭將兵救鄂州, 汭奔還。會王宗本統軍下三峽,矩舉城以降。高祖嘉 其功,復命為夔州刺史,改其姓名曰王宗矩,得齒諸 子之列。

王宗祐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祐事高祖為假子,從入西川, 授彭州刺史。已而將兵攻東川有功,改卭州刺史。唐 昭宗之東遷也,高祖命宗祐為北路行營指揮使,將 兵迎車駕,累官兼侍中。永平元年,興師伐岐,宗祐與 王宗賀、唐道襲為三招討使。青泥嶺之役,蜀兵敗績, 宗祐竟無功而歸,無何卒。」

王宗汾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汾亦高祖義子,永平時充行 營都指揮使,伐岐,拔文州,岐將李繼夔敗走。」

王宗壽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壽,字永年,王氏族人也。高祖 以同姓錄為子。宗壽工琴奕,為人恬退,喜道家之術。 武成中,賜爵嘉王,久之,領鎮江節度使。後主嗣立,進 太子太保,奉朝請,以煉丹養氣「自娛。後主為淫亂,宗 壽獨切諫之。未幾,改武信軍節度使。唐師入寇,所在 迎降,魏王繼岌以書招之,宗壽初不肯降,已而以遂」、 合、渝、瀘、昌五州送款,繼聞後主御璧,大慟,從後主東 遷,至岐陽,以賄賂守者,得入見後主。後主泣下霑襟, 曰:「早從王言,豈有今日!」後主死,宗壽至澠池,聞唐莊 宗遇弒,亡入熊耳山。明宗天成二年,詣洛,上書,求葬 後主宗族。明宗以為忠,署宗壽保義軍行軍司馬,追 封後主為公,許葬以諸侯禮,宗壽悉得王氏十八喪 而葬之。出葬日,宗壽步行以從。尋為淄州刺史,復為 平盧節度使,以壽終。

王宗謹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謹,本名釗,乾寧元年,攻彭州 有功,高祖即軍中錄為子,更其名曰「宗謹」,與諸兒列, 遂授戎州刺史。已而領鳳翔四面行營使,敗鳳翔將 李繼徽于元武。

王宗黯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黯,本姓吉,名諫,隸高祖帳下 為牙將。景福元年,破楊守厚有功,賜姓名曰「王宗黯。」 天復初,杜法從反于昌、普、合三州,高祖命宗黯充行 營兵馬使,會東川、武信兵討平之。未幾,進秩兼侍中。 太子元膺之亂,宗黯自大安門踰城入,與徐瑤等戰 于會同殿前,瑤竟敗走。論功封琅邪郡王。

王宗弁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弁,本姓鹿,名弁,高祖賜姓,名 以為子。初從高祖與宗瑤、宗弼、宗侃同入西川,積功 至蜀州刺史。一日稱疾,請罷歸成都,高祖疑其矜功 觖望,加檢校太保,固辭不受。宗弁常謂人曰:「廉者足 而不憂,貪者憂而不足。吾小人致位至此足矣,豈可 求進不已乎?」高祖嘉其志而許之,竟獲善終。

王宗本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本,本姓謝,名從本,事陳敬瑄, 為資簡都制置應援使。高祖攻成都,從本殺雅州刺 史張承簡,舉城來降,高祖錄其功,及敬瑄平,養以為 子,改姓名曰王宗本。久之,擢渝州刺史。無何,罷官歸 成都。天復三年,宗本請出兵取荊南,高祖署宗本開 道都指揮使,將兵下峽,降夔州刺史侯矩,遂定夔、忠、 萬、施四州,已而遷武泰留後。武泰軍舊治黔州,宗本 以其多瘴癘,請徙涪州,高祖因許焉。

王宗綰

按《十國春秋》,前蜀王宗綰本姓李,名綰。乾寧元年與 王釗等同為高祖義兒,更今姓名,累官知蜀州。高祖 破東川,命宗綰分兵徇昌、普等州,頃之領武定軍節 度使。高祖與岐構兵,宗綰充馬步都指揮使,豫城西 縣為安遠軍,利州一面恃此以為捍蔽。未幾,詔兼中 書令,復充北路行營都制置使,以攻秦州。已而敗岐 兵于金沙谷,擒岐將李彥巢。再克成州,擄刺史李彥 德。隨陷秦州,拔鳳州,高祖因遂有秦、鳳、階、成之地,宗 綰實為首庸焉。通正元年,又領東北面都招討,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