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50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黃陂縣志》:致中,字正吾,隱居桑田蘭山間,足不入 城市。致中長子娶劉女,聾瞶痿蹶,女父母請別娶,致 中曰:「棄疾毀盟,傷信不仁,何以示我子孫?」迎歸,父八 旬遇寇見執,致中突翼父,傷左股,得免。

陳庸

按《泉州府志》:庸永春,善化里西溪人。其先自南宋以 來,兄弟同居,至其孫福十二世,庭無間言,鄉黨尊之。 寇入境,過門不犯,曰:「此十二世同居陳氏也。」世篤忠 朴,不近名縣官屢招不至。

陳倫

按《尤溪縣志》:「倫四十八都人。自始祖壽山,曾祖通山, 祖名山,父永至倫,凡六世,同居共爨,無私蓄,長幼雍 睦,敦尚孝義。」

陳邦寵

按《河南通志》:「邦寵,密縣人,歲貢,任武城縣丞。天性孝 友,四世同居。」

陳姓部藝文

《陳氏族譜序》
宋·張浚

左司丞相福國公陳公以其所修《陳氏家譜》示予,且 屬為之序。浚肅觀畢卷而嘆曰:「盛哉斯譜!仁義藹然 矣。」按江南之有陳氏,自太監太公逵始。其後析居分 為二十一支,再分為五十四小支。康伯公則自仁瑞 公支由潁田避難,而睦、而懷玉、而莆、而泉、而譙,再徙 而來者也。去太監蓋千有餘年,其間以文章道德、勳 「名功業自見於世者,不可覼縷。」於戲!盛矣哉!公承父 兄之命,請於朝而修譜,今始克因厥遺緒,詮次成編。 然必先之以《舊譜》序文者,明作譜之權輿也;次之以 《史傳》記載者,姓氏之源流也;又次之以《郡縣》及《世表》 者,見門第素望有在也。於是為圖以詳世系焉。其為 圖也,準歐陽氏五宗九世之法,推而「上之,則見其本 之所自出;遜而下之,則見其支之所由分。愈推則愈 高,而尊尊之義昭;愈遜則愈卑,而親親之仁溥。譜法 莫備於茲矣。復以行實見於翰墨間者係之,則又推 譜之餘意也。」嗟夫!譜豈易言哉!自大宗小宗之法廢, 而尊尊親親之道所賴以不墜者,惟譜牒存焉爾。至 歐陽氏推本《年表》,著為《圖譜》,而後譜法有定論,蓋得 大宗、小宗之遺意也。近世公卿大夫士家鮮知講及 於此,間或牽聯附合,如剪桃接柳,氣味不相入也。或 填隙補空,如斷港絕潢,脈絡不相貫也。渾淪者病繁 蕪,簡略者病枯索。大率無徵無法,《譜》云乎哉?夫圖永 傳者,貴乎有法;冀後信者,貴乎有徵。無信不足傳,無 徵不「足信。」公之是編,世系雖遠,斷自仁瑞公始遷弋 為適,則有徵矣;譜牒雖夥,本於歐陽氏之格律為正, 則有法矣。是誠足以傳永信後。視彼穿鑿謬戾之習, 豈不徑庭也哉?公勳名德業,前輝後裕,軒輊穹壤,燻 灼古今,獨步當世,宜其所成之不苟也如此。是編成, 不特陳氏子孫皆有以興起其尊尊親親之意,引而 不替。而四方賢士大夫,苟有敦仁義、重本始者,且將 於此取法焉。庸敘以歸之。

《御賜陳康伯金線譜序》
汪藻

吏部尚書、左僕射、進封福國公陳康伯請於朝而作 《家譜》,上賜誥以褒之,命史臣汪藻以敘之。藻端拜而 言曰:「夫六朝以來,家有譜系之學,又有譜系之書。《隋· 經籍志》載天下郡縣國氏族譜若干卷。唐世此學,此 書盛行,五季淆亂,四方割據。馬殷在湖南,獨能薄賦 輕徭,又招納賢者,故中州士多歸之。後以希聲兄弟」 爭國士,稍稍散去。今觀陳氏之譜,其先世系出潁川 陳鄉。晉永嘉之亂,太尉廣陵郡公準之六世孫步兵 校尉鼎南遷,分為五大支:太尉十九世孫雲騎將軍 真,二十二世孫常侍將軍嶠沆遷於睦州,宗系載於 碑碣,《國史》為官族。二十四世孫太監太公逵,自睦州 因官擔簦而來,乃息肩於信之輝光黃鑾社後五年, 徙居懷玉山下「隱漿」社居焉。生三子,長材析居於前, 號曰「前陳」;次林析居於後,號曰「後陳。」三為僧,但緣山 水秀奇,風氣完固。陳氏又世多積德,澤及子孫,由是 英傑輩出,開科業儒者一百三十餘人,蕃衍盛大,析 居於祥符九年,分二十有一支。三十二世孫仁瑞遭 難,避地於亳州譙縣三里,後遷於弋之巒山下,愛山 水之勝,遂遷居焉。生一子欽,拜官莆田尉,尋擢承直 郎,判信州,諡「明道。」以明堂及以孫貴恩贈太師,追封 英國公,實起家之祖。生二子,長文義,早年高尚,晚以 禮聘玉山書院山長,諡「學正」,以孫貴,贈太保,追封鎮 國公。次文清,以文薦,知東陽尉。文義生仕堯,以孫貴, 贈太師,追封越國公,諡「孝靖。」生三子,長林仲,以皇恩 贈上騎軍都尉。次榮仲,以力名封上騎輕車都尉。次 亨仲,登紹聖甲戌進士,拜左承議郎,尋擢江浙提舉 轉運副使,以子貴,贈太師,追封秦國公,諡「忠肅。」生二 子:長康侯,登建炎己酉進士,授迪功郎,累擢防禦支 使,大中大夫、統制。次康伯,登宣和丙午進士,拜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