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6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和州、無為軍、安慶府兼三郡屯田使。」淵興利除害,究 心軍民。拜資政殿大學士,封金陵侯,進爵為公。徙知 福州、福建安撫使,改知平江府兼發運使,改知寧國 府。累疏辭免,且丐祠,以本官提舉洞霄宮。起知潭州、 湖南安撫使,不赴。改知太平兼提領江、淮茶鹽所。轉 荊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應大使,兼京湖 屯田大使,帶行京湖安撫制置大使。拜觀文殿學士 兼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財賦、湖北京西軍馬錢糧,淵 調兵二萬往援川蜀,其後力戰於白河、沮河、玉泉。寶 祐五年正月朔,以功拜參知政事。越七日卒,贈少師。 淵有材略,迄濟事功,所至興學養士,然政尚嚴酷,好 興羅織之獄,籍入豪橫,故時有《蜈蚣》之謠。

吳潛

按《宋史吳潛傳》:「潛字毅夫,宣州寧國人,祕閣修撰柔 勝之季子。嘉定十年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鎮東軍 節度判官,改簽廣德軍判官。丁父憂,服除,授祕書省 正字,遷校書郎,添差通判嘉興府,權發遣嘉興府事, 轉朝散郎,尚書金部員外郎。紹定四年,遷尚右郎官, 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辭不赴,改吏部員外郎」, 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遷太府少卿、淮西總領,遷太 府卿兼權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東安撫留守。端平 元年,詔求直言,潛所陳九事,以直論忤時相,罷奉千 秋鴻禧祠。改祕閣修撰、權江西轉運副使兼知隆興 府,主管江西安撫司。擢太常少卿,進右文殿修撰、集 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督府參謀官兼知太平州,權 工部侍郎、知江州,辭不赴,改權兵部侍郎兼檢正,試 工部侍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改知平江府。條 具《財計凋敝本末》,以寬郡民。與轉運使王埜爭論利 害。授寶章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改「玉隆萬壽宮。」 試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知鎮江府,改寶謨閣直學 士兼浙西都大提點坑冶,權兵部尚書、浙西制置使, 進工部尚書,改吏部尚書兼知臨安府兼侍讀經筵。 以臺臣徐榮叟論列,授寶謨閣學士、知紹興府、浙東 安撫使,辭,提舉南京鴻慶宮,遂請致仕,授華文閣學 士、知建寧府,辭。丁母憂,服除,轉中大夫、試兵部尚書, 轉翰林學士、知制誥,改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進封金陵郡侯。以亢旱乞罷免,改資政殿學士、提舉 洞霄宮,改知福州兼本路安撫使,徙知紹興府、浙東 安撫使。召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淳祐十一年,入 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明年,以水災乞解 機政,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又四年,授沿海 制置大使、判慶元府。以久任,累章乞歸田里,進封慶 國公,判寧國府。還家,以醴泉觀使兼侍讀召,拜特進、 左丞相,改封許國公。屬將立度宗為太子,潛密奏云: 「臣無彌遠之材,忠王無陛下之福。」帝怒,落職,謫建昌 軍,尋徙潮州,責授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死時景定 三年五月也。德祐元年,追復元官。明年,以太府卿柳 岳請贈諡,特贈少師。

吳梅鄉

按《萬姓統譜》:「梅鄉,字清淑,仙居人。嘉定十七年特舉, 仕至忠州文學,從朱子游。所著有《經說、語錄》。」

吳昌裔

按《萬姓統譜》:「昌裔字季永,蚤孤,痛自植立,得程頤、張 載、朱熹諸書,研繹不倦。舉嘉定進士,歷官監察御史, 遇事敢言。後以寶章閣待制致仕,卒諡忠肅。」

吳昶

按《萬姓統譜》:「昶,歙人,刻志為學。朱熹歸省先塋首執 禮館下,得聞伊洛之學,安貧守道,無意進取。以薦徵 郡校書,弗就。」

吳必大

按《萬姓統譜》:「必大,興國人。以父任補官,為吉水丞。屬 權臣指朱文公為偽學,遂致仕。必大晚師文公,深究 理學,議論操守,為儒林所重。」

吳居仁

按《尚友錄》:居仁字溫父,建陽人。以特科歷古田尉、攸 縣丞、融州節度推官。所至以儒飭吏,聽事必以人倫 大義斷曲直,部使者下其所斷,為州縣式。居官奉法, 不妄有所取。比歿,無以為斂。朱文公每對黃幹,稱為 「真廉吏。」

吳壽昌

按《尚友錄》:壽昌字大年,邵武人。初謁佛者疏山,喜談 禪。後遊朱文公之門,著《問答略》。嘗問張栻、呂祖謙,以 南軒非壽昌所敢知,東萊博學多識則有之,守約恐 未也。熹深然之。

吳雄

按《尚友錄》:「雄字伯英,平安人。年二十客臨安,因蔡元 定見朱仲晦於考亭,遂受業。與黃宜卿、康叔臨、蔡伯 靜及其弟仲默講貫明徹。雄博學尢有志於當世,星 緯占候,孫吳兵法,咸詣其妙。」

吳燧

按《泉州府志》:「燧字茂新,同安人。紹定二年進士。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