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2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公羊傳》謂「邾婁顏淫九公子於宮中,因以納賊。」 周天子誅顏而反孝公于魯,非隱公所盟之儀父,不知何取於若人,而以之為祖?

春秋時以孟為字者甚多。今之孟氏皆祖子輿,前代 亦未之有也。《魏書》:「孟表,濟北蛇丘人。自云本屬北地, 號索里諸孟。」

古時孟姓,亦或與芒通。《史記秦本紀》:「擊芒卯。」 華陽索隱引譙周云:「孟卯也。」 《淮南子》孟卯注引《戰國策》曰:「芒卯也。」

《元史孔思晦傳》:「五季時,孔末之後方盛,欲以偽滅真, 害宣聖子孫幾盡。至是,其裔復欲冒稱宣聖後,思晦 以為不早辨則真偽久益不可明。彼與我不共戴天, 乃列于族,與共拜殿庭可乎?遂會族人斥之,而重刻 宗譜于石。」然則今之以孔姓而濫通譜牒者,可以戒 矣。

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曰:「惟序仲氏,祖統所出, 本繼于姬,周之遺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興,宣平功 遂,受封于齊,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後嗣乖散,各相土 擇居,帝堯萌兆,生長葬陵,在於成陽,聖化常存,慕巍 巍之盛,樂風俗之美,遂安處基業,屬都鄉高相里,因 氏仲焉,以傳於今」,其陰列仲氏有名者三十餘人。又 《廷尉仲定碑》略同。漢時仲氏自謂仲山甫之後,託基 於帝堯之陵,而今則以為孔子弟子子路之後,援顏、 曾、孟之例,而求為五經博士矣。然春秋之以仲氏者 不一,而仲山甫未嘗封齊,則漢人之祖山甫未必是, 而今人之祖子路亦未必非也。

《以國為氏》

古人之氏,或以諡,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無以國為 氏者。其出奔他國,然後以本國為氏。敬仲奔齊而為 「陳氏」是也。其他若鄭丹、宋朝、楚建、郳申之類,皆是也。 不然,則亡國之遺裔也。

今人姓同於國者,多自云以國為氏,非也。夏氏出於 陳之少西,而非夏后氏之夏。「齊氏」出於夏之齊惡,而 非齊國之齊。《左氏》《史記》其最著明者矣。

《秦堇父》非秦國之「秦」 ,《狄虒彌》非狄人之「狄。」

《姓氏書》

姚寬《西溪叢語》曰:「姓氏之學,莫盛於《元和姓纂》,自南 北朝以官職相高,沿至於唐,崔、盧、李、鄭糾紛可鄙。若 以聖賢所本,如媯姓、子姓、姬姓、姜姓之類,各分次其 所從來,以及《春秋》所紀,用《世本》、荀況譜、杜預《公子譜》 為法,則唐、虞、三代列國諸侯,俱可成書。此似太史公 欲為而未就者耳。愚嘗欲以經傳諸書次之,首列黃」 帝之子得姓者十二人。次則三代以上之得國受氏, 而後人因以為姓者。次則戰國以下之見於傳記,而 今人通謂之姓者。次則三國、南北朝以下之見於史 者。又次則代、北複姓、遼、金、元姓之見於史者,而無所 考者,別為一帙。

略舉其目,曰:《姓本》第一,《封國》第二,《氏別》第三,《秦漢以來姓氏合并》第四,《代北姓》第五,遼、金《元姓》第六,《雜改姓》第七,《無徵》第八。

此則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而《望族》五音之紛紛 者,皆無所用,豈非反本類族之一大事哉。

漢劉向撰。《世本》二卷,其書不傳。今《左傳》註疏多本之, 然亦未必無誤。

《通譜》

「同姓通族見於史者,自晉以前未有。」《晉書。石苞傳》,「曾 孫樸沒於寇,石勒以與樸同姓,俱出河北,引樸為宗 室,特加優寵,位至司徒。」《南史。侯瑱傳》:「侯景以瑱與己 同姓,託為宗族,待之甚厚。」此以殊族而附中國也。《晉 書。孫旂傳》,「旂子弼及弟子髦、輔、琰四人,並有吏材,重 於當世,遂與孫秀合族。」《南史。周弘正傳》,「謟附王偉,與」 周石珍合族。《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既貴之後,自言 本出趙郡,始與諸李敘昭穆,而無賴之徒苟合,藉其 權勢,拜伏為兄叔者甚眾。」《李輔國傳》:「宰相李揆,山東 甲族,見輔國執子弟之禮,謂之五父。」此以名門而附 小人也。凡此史皆書之,以志其非。今人好與同姓通 譜,不知於史傳居何等也。

「北人重同姓,多通譜系,南人則有比鄰,而各自為族 者。」《宋書。王仲德傳》,「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有遠來相 投者,莫不竭力營贍。仲德聞王愉在江南,是太原人, 乃往依之,愉禮之甚薄。」《魏書。崔元伯傳》,「崔寬自隴右 通款,見司徒浩,浩與相齒序,厚撫之。及浩誅,以遠來 疏族,獨得不坐,遂家於武城,以一子繼浩弟覽妻封」 氏,相奉如親。《北史杜銓傳》:初,密太后杜氏父豹喪在 濮陽,太武欲令迎葬於鄴,謂司徒崔浩曰:「『天下諸杜, 何處望高?朕意欲取杜中長老一人,以為宗正,令營 護凶事』。浩曰:『京兆為美』。」中書博士杜銓,其家今在趙 郡,是杜預後,於今為諸杜最。召見銓,以為宗正,令與 杜超子道生送豹喪葬鄴南,銓遂與超如親。超謂銓 曰:「既是宗正,何緣喬居趙郡?」乃延引同屬魏郡。《南史 韋鼎傳》:陳亡入隋,時吏部尚書韋世康兄弟顯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