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3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

 第三十五卷目錄

 僚屬部紀事四

 僚屬部雜錄

交誼典第三十五卷

僚屬部紀事四

《宋史劉恕傳》:恕調鉅塵主簿,和川令,發強摘伏,一時 能吏,自以為不及。恕為人重意義,急然諾。郡守得罪 被劾,屬吏皆連坐下獄,恕獨恤其妻子,如己骨肉。恕 篤好史學,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鑑》,英宗自擇館閣英 才共修之。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於專精史 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即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 難治者,輒以委恕。恕於魏、晉以後事,考證差謬,最為 精詳。

《馬默傳》:「默登進士第,知須城縣。縣為鄆治所,鄆吏犯 法不可捕,默趨府取而杖之,客次,闔府皆驚。曹佾守 鄆,心不善也,默亦不為屈。後守張方平素貴,掾屬來 前,多閉目不與語。見默白事,忽開目熟視久之,盡行 其言,自是委以事。治平中,方平還翰林,薦為監察御 史裡行,遇事輒言,無顧。方平間遣所親儆之曰:『言太 直,得無累舉者乎』?」默謝曰:「辱知之深,不敢為身謀,所 以報也。」

《錢顗傳》:「顗為寧海軍節度推官,守孫沔,用威嚴為治, 屬吏奔走聽命。顗當官而行,無所容撓,遇不可,必爭 之。由是獨見器重。治平末,為殿中侍御史裡行。二年 而貶。將出臺,於眾中責同列孫昌齡曰:『平日士大夫 未嘗知君名,徒以昔官金陵,媚事王安石,宛轉薦君, 得為御史,亦當少思報國,奈何專欲附會以求美官? 顗今當遠竄,君自謂得策邪?我視君犬彘之不如也』。」 即拂衣上馬去。

《余良肱傳》:良肱通判杭州時,王陶為屬官,常以氣犯 府帥。吏或訴陶,帥挾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 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帥遂已。後陶官於朝,以直聞。 《陳升之傳》:熙寧元年,知樞密院。明年,同制置三司條 例司,與王安石共事。數月,拜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 院學士。升之深狡多數,善傅會以取富貴。王安石用 事,患正論盈庭,引升之自助,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 力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為相,甫得志,即求解 條例司,又時為小異,陽若不與之同者,世以是譏之, 謂之「筌相。」

《春渚紀聞》:姚麟為殿帥,王荊公當軸,一日折簡召麟, 麟不即往。荊公因奏事白之裕陵,裕陵詢之,麟對曰: 「臣職掌禁旅,宰相非時一片紙召臣,臣不知其意,故 不敢擅往。」裕陵是之。

《宋史唐介傳》:熙寧元年,拜參知政事。先時,宰相省閱 所進文書於待漏舍,同列不得聞。介謂曾公亮曰:「身 在政府而文書弗與知,上或有所問,何辭以對?」乃與 同視,後遂為常。

《陳師錫傳》:「師錫為昭慶軍掌書記,郡守蘇軾器之,倚 以為政。軾得罪,捕詣臺獄,親朋多畏避不相見,師錫 獨出餞之,又安輯其家。」

《呂大防傳》:「大防弟大鈞,字和叔。會伐西夏,鄜延轉運 使檄為從事。既出塞,轉運使李稷餽餉不繼,欲還安 定取糧,使大鈞請於种諤,諤曰:『吾受命將兵,安知糧 道?萬一不繼,召稷來與一劍耳』。大鈞性剛直,即曰:『朝 廷出師,去塞未遠,遂斬轉運使,無君父乎』?諤意折彊, 謂大鈞曰:『君欲以此報稷,先稷受禍矣』。大鈞怒曰:『君 將以此言見恐邪?吾委身事主,死無所辭,正恐公過 耳』。」諤見其直,乃好謂曰:「子乃爾邪,今聽汝矣。」始許稷 還。是時微大鈞盛氣誚諤,稷且不免。

《曹佾傳》:佾從弟偕,字光道,少讀書知義,以節俠自喜。 為許州都監幕客史沆傾險,劫持為不法,上下畏之。 偕從容置酒,對客數沆十罪,將擊殺之,沆起拜謝,偕 罵曰:「復不改,必殺汝。」沆為斂跡。

《劉摯傳》:「摯為開封府推官,遷右司郎中。初宰掾,每於 執政分廳時,請間白事,多持兩端,伺意指。摯始請以 公禮聚見,共決可否,或不便摯所請,坐以開封不置, 曆事罷歸。」

《程顥傳》:「顥為監察御史,王安石執政,議更法令,中外 皆不以為便,言者攻之甚力。顥被旨赴中堂議事,安 石方怒,言者厲色待之。顥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 願平氣以聽』。安石為之媿屈。」

《曾公亮傳》:公亮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 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嘗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 略無所異,於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 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