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4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六百十一卷目錄

 郡守部名臣列傳一

  漢

  文翁       韓延壽

  魏相       王成

  黃霸       朱邑

  龔遂       召信臣

  朱買臣      何並

  文齊       費貽

  後漢

  衛颯       茨充

  任延       寇恂

  李忠       蔡茂

  杜詩       郭伋

  王景

官常典第六百十一卷

郡守部名臣列傳一

文翁

按《漢書循吏傳》:「文翁,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 郡縣吏察舉。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 辟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 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 士或學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齎計吏以 遺博士,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 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 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繇,高者以補郡 縣吏,次為孝弟力田。常選學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 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 令,出入閨閤。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為學官 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 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 自文翁為之始云。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 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按:《西溪叢話》:張崇文《歷代小誌》:「文翁姓文,名黨,字仲 翁,景帝時為蜀郡太守。」今《漢書》皆不載其名,姑錄於 此。

韓延壽

按《漢書》本傳:「延壽,字長公,燕人也,徙杜陵,少為郡文 學。父義,為燕郎中。刺王之謀逆也,義諫而死,燕人閔 之。是時,昭帝富於春秋,大將軍霍光持政,徵郡國賢 良文學,問以得失。時魏相以文學對策,以為賞罰所 以勸善禁惡,政之本也。日者燕王為無道,韓義出身 彊諫,為王所殺。義無比干之親而蹈比干之節,宜顯 賞其子,以示天下,明為人臣之義。」光納其言,因擢延 壽為諫大夫,遷淮陽太守,治甚有名。徙潁川。潁川多 豪強難治,國家常為選良二千石。先是趙廣漢為太 守,患其俗多朋黨,故搆會吏民,令相告訐,一切以為 聰明。潁川由是以為俗,民多怨讎。延壽欲更改之,教 以禮讓,恐百姓不從,乃歷召郡中長老為鄉里所信 向者數十人,設酒具食,親與相對,接以禮意,人人問 以謠俗,民所疾苦,為陳和睦親愛、銷除怨咎之路。長 老皆以為便,可施行。因與議定嫁娶喪祭儀品,略依 古禮,不得過法。延壽於是令文學校官諸生皮弁執 俎豆,為吏民行喪嫁娶禮。百姓遵用其教。賣偶車馬, 下里偽物者,棄之市道。數年,徙為東郡太守。黃霸代 延壽居潁川,霸因其跡而大治。延壽為吏,上禮義,好 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賢士,以禮待用。廣謀議,納諫爭, 舉行喪讓財表孝弟有行。修治學宮,春秋鄉射,陳鐘 鼓管絃,盛升降揖讓,及都試講武,設斧鉞旌旗,習射 御之事。治城郭,收賦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會為大 事,吏民敬畏,趨鄉之。又置正、五長,相率以孝弟不得 舍姦人。閭里阡陌有非常,吏輒聞知,姦人莫敢入界。 其始若煩,後吏無追捕之苦,民無箠楚之憂,皆便安 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約誓明。或欺負之者,延壽 痛自刻責:「豈其負之,何以至此!」吏聞者自傷悔,其縣 尉至自刺死,及門下掾自剄,人救不殊,因瘖不能言。 延壽聞之,對掾史涕泣,遣吏毉治視,厚復其家。延壽 嘗出臨上車,騎吏一人後至,敕功曹議罰。白還至府 門,門卒當車願有所言。延壽止車問之,卒曰:「《孝經》曰: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駕,久駐未出,騎吏父來至 府門,不敢入。」騎吏聞之,趨走出謁。適會明府登車,以 敬父而見罰,得毋虧大化乎?延壽舉手輿中曰:「微子 太守不自知。」過歸舍,召見門卒。卒本諸生,聞延壽賢, 無因自達,故代卒。延壽遂待用之。其納善聽諫,皆此 類也。在東郡三歲,令行禁止,斷獄大減,為天下最。入 守左馮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