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9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歸田錄》:王冀公欽若罷參知政事,而真宗眷遇之意 未衰,特置資政殿學士以寵之。時寇萊公在中書,定 其班位,依雜學士,在翰林學士下。冀公因訴於上曰: 「臣自學士拜參知政事,今無罪而罷,班反在下,是貶 也。」真宗為特加大學士,班在翰林學士上,其寵遇如 此。

《石林燕語》:「國朝講讀官,初未有定制,太宗始命呂文 仲為侍讀,繼而加翰林侍讀,寓直於御書院。文仲官 著作佐郎,但如其本官班而已。真宗初即位,楊文莊 公徽之為樞密直學士,以老求罷。徽之嘗為東宮官, 乃特置翰林侍讀學士以命之,并授文仲、夏侯嶠二 人。又以邢昺為翰林侍講學士,始升其班次,翰林學」 士,祿賜並與之同。設直廬於祕閣,侍讀、更直、侍講、長 上。

王元之初自掖垣謫商州團練副使,未幾入為學士, 至道中復自學士謫守滁州。真宗即位,以刑部郎中 召為知制誥,凡再貶還朝,不能無怏怏。時張丞相齊 賢、李文定沆當國,乃以詩投之曰:「早有虛名達九重, 官途流落漸龍鍾。散為郎吏同元積,羞見都人看李 邕。舊日謬吟紅藥樹,新朝曾獻皂囊封。猶祈少報君 恩了,歸臥山林作老農。」然亦竟坐張齊賢不悅,繼有 黃州之遷,蓋雖困而不屈也。

《湘山野錄》:祥符中,日本國忽梯航稱貢,非常貢也。蓋 因本國之東有祥光現,其國素傳中原天子聖明,則 此光現。真宗喜,敕本國建一佛寺以鎮之,賜額曰「神 光。」朝辭日,上親臨遣夷使回,乞令詞臣撰一寺記。時 當直者雖偶中魁選,詞學不甚優贍,居常止以張學 士君房代之,蓋假其稽古才雅也。既傳宣,令急撰寺 記。時張尚為小官,醉飲於樊樓,遣人遍京城尋之不 得,而夷人在閤門翹足而待,又中人三促之,紫微大 窘。後錢、楊二公《玉堂暇日》改《閑忙令》,大年曰:「世上何 人最得閑,司諫拂衣歸華山。」蓋种放得告,還山養藥 之時也。錢希白曰:「世上何人號最忙,紫微失卻張君 房。」時傳此事為雅笑。

《石林燕語》:祥符中,楊文公為翰林學士,以久疾初愈 入直,乞權免十日起居。詔免半月,仍令出宿私第。文 公具表謝,真宗以詩批其末賜之云:「承明近侍舊儒 先,苦學勞心疾已痊。善保興居調飲食,副予前席待 多賢。」祖宗眷禮儒臣之盛,古未有也。

《澠水燕談錄》:陳貫自鹽鐵副使除直昭文館,知相州。 先是,三司副使例得待制,而貫獨得直館。或唁貫者, 貫曰:「與其居天章作不才待制,何如在昭文為有道 學士。」唁者愧服。貫子安石,今為吏部侍郎。女嫁文潞 公。

《歸田錄》:仁宗初立今上為皇子,令中書召學士草詔。 學士王珪當直詔,至中書諭之,王曰:「此大事也,必須 面奉聖旨。」於是求對,明日面稟,得旨乃草詔。群公皆 以王為真得學士體也。

《老學庵筆記》:「故事,臺官無侍經筵者,賈文元公為中 丞,仁宗以其精於經術,特召侍講邇英,自此遂為故 事。秦檜之當國時,諫官御史必兼經筵,而其子熹亦 在焉。意欲搏擊者,輒令熹於經筵侍對時諭之,經筵 退,彈文即上。」

《談苑》:「孫奭尚書侍讀仁宗前,上或左右瞻視,或足敲 踏床,則拱立不讀。以此奭每讀書,則上體貌益莊。」 《卻掃篇》:「李才元大臨仕仁宗朝為館職,家貧甚,僮僕 不具,多躬執賤役。一日自秣馬會例賜御書,使者及 門,適見之,嗟嘆而去,歸以白上,上大驚異。他日以語 宰相,遂命知廣安軍。劉原甫為賦詩美其事。熙寧中 為」知制誥,坐封還李定除御史詞頭,與宋次道、蘇子 容俱得罪,於是名益重云:「待詔先生窮巷居,簞瓢屢 空方晏如。自探井臼秣羸馬,卻整衣冠迎賜書。王人 駐車久歎息,天子聞之動顏色。飽死曾不及侏儒,牧 民會肯輸筋力。詔書朝出蓬萊宮,繡衣還鄉由上衷。 君今己作二千石,亦復將為第五公。」右原甫《贈才元》 詩也。

《聞見後錄》:宋子京在翰林時,同院李獻臣以次有六 學士。一日,張貴妃詞頭下,議行告庭之禮,未決,子京 遽以制上,妃怒扺於地曰:「何學士敢輕人?」子京出知 安州,有長短句詠燕子,有「因為銜泥汙錦衣,垂下珠 簾不敢歸」之句。或傳入禁中,仁宗皇帝覽之一歎,尋 召還玉堂署。

《墨客揮犀》:趙侍讀師民,學問淳篤,天下所共稱也。仁 廟時講書後殿,說乾卦四德,至貞字,不以他音代呼, 直言其字,近侍皆掩口。公徐曰:「臨文不諱。」講罷,帝目 送之,顧左右曰:「此真古儒也。」其眷重如此。

《畫墁錄》:「太祖廟進講為難,每遇疑義,必面加詰難,往 反久之。爾後累朝但端默諦聽,得有商確,仁宗尤所 耽味,日昃不倦。每及祖宗彝訓及二典政實,必拱手, 上加肅敬。」

《夢溪筆談》:梅詢為翰林學士,一日書詔頗多,屬思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