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6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哭孔氏則於夫子之廟,此有據而然也。周之道,雖百 世,婚姻不通,重先君之同體也。」王跪曰:「先生之言,厥 義博哉!寡人雖固,敢不盡心。」 《問軍禮》篇:陳王問太 師曰:「行軍之禮,可得備聞乎?」答曰:「天子有道,禮樂征 伐,自天子出。」自天子出,必以歲之孟秋,賞軍師武人 於朝,簡練傑俊,任用有功,命將選士,以誅不義。於是 孟冬以級授軍,司徒執扑,北面而誓之,誓於社,以習 其事。先期五日,太史筮於祖廟,擇吉日齋戒,告於郊、 社稷、宗廟。既筮,則獻兆於天子。天子使有司以牲特 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舍奠於帝學以受成, 然後乃類於上帝,柴於郊以出,以齋車遷廟之主及 社主行,大司馬職奉之。無遷廟主,則以幣帛皮圭告 於祖禰,謂之「主命」,亦載齋車。凡行主皮圭幣帛,皆每 舍奠焉,而後就館。主車止於中門之外,外門之內,廟 主居於道左,社主居於道右,其所經名山大川,皆祭 告焉。及至敵所,將戰,太史卜戰日,卜右御。先期三日, 有司明以敵人罪狀告之史,史定誓命。戰日,將帥陳 列車甲卒伍於軍門之前,有司讀《誥誓》,使周定三令 五申。既畢,遂禱戰祈克於上帝,然後即敵將士戰,全 己克敵。史擇吉日,復禡於所征之地,柴於上帝,祭社 奠祖。以告克者,不頓兵傷士也。戰不克則不告也。凡 類禡皆用甲、丙、戊、庚、壬之剛日,有司簡功行賞,不稽 於時。其用命者,則加爵受賜於祖奠之前。其奔北犯 令者,則加刑罰,戮於社主之前。然後鳴金振旅,有司 遍告捷於時所有事之山川。既至,舍於國外三日。齋 以特牛,親格於祖禰,然後入設奠以反主。若主命,則 卒奠,斂主埋之於廟兩階間。反社主,如初迎之禮,舍 奠於帝學,以訊馘告。大享於群吏,用備樂;饗有功於 祖廟,舍爵策勳焉,謂之飲至,天子親征之禮也。陳王 曰:「其命將出征,則如之何?」太師曰:「古者大將受命而 出,則忘其國;即戎師陣,則忘其家。故天子命將出征, 親潔齋盛服,設奠於祖以詔之。大將先入,軍吏畢從, 皆北面再拜稽首而」受。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 大將受,天子乃東向西面而揖之,亦弗御也。然後告 太社,冢宰執蜃宜於社之右,南面授大將。大將北面 稽首,再拜而受之。承所頒賜於軍吏。其出不類,其克 不禡,戰之所在,有大山川則祈焉,禱克於五帝,捷則 報之。振旅復命,簡異功勤,親告廟告社,而後適朝,禮 也。王曰:「將居軍中之禮,勝敗之變,則如之何?」太師曰: 「將帥尚左,士卒尚右,出國先鋒,入國後刃,介胄在身, 執銳在列,雖君父不拜。若不幸軍敗,則驛騎赴告於 載櫜韔。」天子素服哭於庫門之外三日。大夫素服哭 於社亦如之。亡將失城,則皆哭七日。天子使使迎於 軍,命將帥無請罪。然後將帥結草自縛,袒「『右肩而入, 蓋喪禮也』。王曰:『行古禮如何』?」太師曰:「古之禮固為於 今也。有其人行其禮則可,無其人行其禮,則民弗與 也。」 《答問》篇:「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夫聖人者,誠高 材美稱也。吾謂聖人之知,必見未形之前,功垂於身 後,立教而戾夫弗犯,吐言而辯士不破也』。」子之先君, 可謂當之矣。然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謂者紛 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姦勸善,韓 氏未必非,孔子未必得也。吾今而後,乃知聖人無世 不有,前聖後聖,法制固不一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 聖人也。《子鮒》曰:「子信之為然」,是固未免凡俗也。今世 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 是資勢之談「而無其實者也,好事而未鑿也,必言經 以自輔,援聖以自賢,欲以取信於群愚而度其說也。 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吾先君之所自志也。請略說 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 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後有功。《韓 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後難之』。豈有不似」哉? 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 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 東垣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 也。後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後甚遠,而韓非公 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 吾以是默口於小道,塞耳於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 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曚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 聖,殆非所望也!」武臣叉手跪謝,施施而退。遂告人曰: 「吾自以為學之博矣,而可否於孔氏,方知學不在多, 要在精之也。」 陳王問太師曰:「寡人不得為賢所推, 而得南面稱孤,其幸多矣。今既賴二三君子,且又欲 規久長之圖,何施而可?」答曰:「信王之言,萬世之福也, 敢稱古以對。昔周代殷,乃興滅繼絕,以為政首。今誠 法之,則六國定不攜,抑久長之本。」王曰:「周存二代,別 有三恪,其事云何?」答曰:「封夏殷之後以為二代,紹虞 帝裔備為三恪。恪,敬也,禮之如賓客也,非謂特有二 代,別有三恪也。凡所以立二代者,備王道,通三統也。」 王曰:「三統者何?」答曰:「各自用其正朔。二代與周,是謂 三統。」王曰:「六國之後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於我 何有?吾自舉不及於周,又安能純法之乎?」 陳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