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6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帝次於北郊,詔諸將討之,虜遁走,其別帥阿大千 率千餘落來降。東部敕勒叛奔蠕蠕,太上皇帝追之, 至石磧,不及而還。壬子,高麗國遣使朝貢。三月,太上 皇帝至自北討。冬十月,蠕蠕犯塞,及於五原。十有一 月,太上皇帝親討之,將度漠襲擊蠕蠕,聞軍至,大懼」, 北走數千里。以窮寇遠遁不可追,乃止。帝每月一朝 崇光宮。

延興三年改崇光為「寧光宮」太上皇帝歸自北討尋 復南巡。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延興三年:「春正月丁亥,改崇光 宮為寧光宮。戊戌,太上皇帝還至雲中。二月戊午,太 上皇帝至自北討,飲至策勳,告於宗廟。死王事者復 其家。秋八月庚申,帝從太上皇帝幸河西,拾寅謝罪 請降,許之。冬十月,太上皇帝親將南討,詔州郡之民, 十丁取一,以充行戶,收租五十石,以備軍糧。十一月」 癸巳太上皇帝南巡至於懷州所過問民疾苦賜高 年孝悌力田布帛。

延興四年二月甲辰太上皇帝至自南巡。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延興五年冬十月太上皇帝大閱於北郊。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承明元年太上皇帝崩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北齊

武成帝河清四年詔傳位於皇太子群公上尊號為太上皇帝

按《北齊書武成帝本紀》:「河清四年四月乙亥,太史奏 天文有變,其占當有易。王。景子乃使太宰段韶兼太 尉,持節奉皇帝璽綬,傳位於皇太子,大赦,改元為天 統元年。百官進級降罪各有差。又詔太子妃斛律氏 為皇后。於是群公上尊號為太上皇帝,軍國大事,咸 以奉聞。」始將傳政,使內參政子尚乘驛送詔書於鄴。 子尚出晉陽城,見人騎隨後,忽失之。尚未至鄴,而其 言已布矣。

後主天統元年太上皇帝遣使於陳詔增置官屬及改高祖廟號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天統元年:「六月己巳,太上皇帝 詔兼散騎常侍王季高使於陳。秋七月乙未,太上皇 帝詔增置都水使者一人。冬十一月癸未,太上皇帝 至自晉陽。己丑,太上皇帝詔改太祖獻武皇帝為神 武皇帝,廟號高祖;獻明皇后為武明皇后。其文宣諡 號,委有司議定。十二月庚戌,太上皇帝狩於北郊;壬」 子狩於南郊。乙卯狩於西郊。壬戌太上皇帝幸晉陽。 《天統》二年。太上皇以《三臺》施興聖寺。封太上皇諸子 於藩。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天統二年「二月庚戌,太上皇帝 至自晉陽。三月乙巳,太上皇帝詔以三臺施興聖寺, 以旱故降禁囚。五月己亥,封太上皇帝子儼為東平 王,仁弘為齊安王,仁固為北平王,仁英為高平王,仁 光為淮南王。六月,太上皇帝詔兼散騎常侍韋道儒 聘於陳。秋八月,太上皇帝幸晉陽。」

天統三年,太上皇親釐庶政。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天統三年「春正月壬辰,太上皇 帝至自晉陽。戊戌,太上皇帝詔京官執事散官三品 已上各舉三人,五品以上各舉二人,稱事七品已上 及殿中侍御史、尚書都檢校御史、主書及門下錄事 各舉一人。夏四月癸丑,太上皇帝詔兼散騎常侍司 馬幼之使於陳。五月甲午,太上皇帝詔以領軍大將 軍、東平王儼為尚書令。」六月己未,太上皇帝詔「封皇 子仁機為西河王,仁約為樂浪王,仁儉為潁川王,仁 雅為安樂王,仁統為丹陽王,仁謙為東海王。」閏六月 壬午,太上皇帝詔「尚書令、東平王儼錄尚書事,以尚 書左僕射趙彥深為尚書令」,并省尚書左僕射婁定 遠為尚書左僕射,中書監徐之才為右僕射。秋八月 辛未,太上皇帝詔以太保、任城王湝為太師,太尉、馮 翊王潤為大司馬,太宰段韶為左丞相,太師賀拔仁 為右丞相,太傅侯莫陳相為太宰,大司馬婁叡為太 傅,大將軍斛律光為太保,司徒韓祖念為大將軍,司 空、趙郡王叡為太尉,尚書令、東平王儼為司徒。九月 己酉,太上皇帝詔「諸寺署所綰雜保戶姓高者,天保 之初,雖有優敕,權假力用未免者,今可悉蠲雜戶,任 屬郡縣,一准平人。」丁巳,太上皇帝幸晉陽。十一月癸 未,太上皇帝至自晉陽。十二月己巳,太上皇帝詔以 故左丞相趙郡王琛配享神武廟庭。

天統四年,太上皇仍臨朝政,尋崩。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天統四年「正月癸亥,太上皇帝 詔兼散騎常侍鄭大護使於陳。三月乙巳,太上皇帝 詔以司徒、東平王儼為大將軍,南陽王綽為司徒,開 府儀同三司徐顯秀為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廣寧王 孝珩為尚書令。夏四月辛巳,太上皇帝幸晉陽。五月 壬戌,太上皇帝至自晉陽。秋九月景申,周人來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