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6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舍人趙榮為鴻臚寺卿,使也先營,朝上皇於土城。復 等見上皇及也先,也先謂:「爾等皆小官,可令胡濙、王 直、于謙、石亨、楊善等來。」復辭歸,上皇諭二人曰:「彼無 善意,爾等宜急去。」十二月,上皇在迤北,北至小黃河 蘇武廟老營,伯顏帖木兒設帳迎駕。尋直聖節,也先 來上壽,進蟒衣、貂裘、筵宴。

代宗景泰元年上皇在北庭右都御史楊善力說也先迎歸上皇敕不允百官朝見

按《大政紀》,景泰元年正月,上皇在迤北,帝受朝免賀。 上皇書至,索大臣來迎,命公卿集議。廷臣因奏請遣 官使北進冬衣。有旨:「欲能識上皇者行。群臣懼,謝罪, 繳納原奏,事遂寢。三月戊辰,叛臣喜寧懷二心,教也 先擾邊,且不欲送上皇還京。上皇深惡之,謂不誅寧, 還京未有期。」也。寧又忌袁彬,誘彬出營,將殺之,上皇 急救之,乃免。及彬與上皇謀,遣寧傳命入京,令軍士 高磐與俱,密書繫磐髀間,令至宣府,與總兵等官計 擒之。既至城下,宣府參將楊俊出與寧領書,磐抱領 大呼,俊縱兵,遂縳寧送京師誅之。自寧既誅,敵失其 嚮導,稍稍厭兵矣。五月辛未,也先陰使阿剌知院遣 其參政完者脫歡等貢馬請和。邊將留於懷來以聞。 是時,韃靼政事,也先專之,其兵最多。脫脫不花雖為 可汗,兵稍少,知院阿剌兵又少。君臣鼎立,外親內忌。 其合兵南侵,利多歸也先,而弊則均受。及也先欲和, 恥屈意,而陰使阿剌等來言。於是禮部會議,奏命太 常寺卿許彬、錦衣衛都指揮同知馬政往審之。敵使 言「欲朝廷差大頭目去阿剌及也先、脫脫不花處講 和退軍。如欲迎上皇,就奉還京。若不講和,我三家盡 起人馬,來圍大都,彼時無悔。」且言:「此非特阿剌意,凡 我下人皆欲講和。如朝廷不信,留我一人為質。」奏至, 召戶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陳循等於文華殿,諭之曰: 「也先背逆天道,邀留上皇,不共戴天之仇,如何可和?」 循等請敕諭阿剌,并賞來使令回,以緩其譎詐之請。 仍敕在京各營、各邊關,整搠軍馬以備。從之。六月癸 酉,六科都察院等衙門,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直等 言:「也先遣使請上皇還京,蓋上下神祇陰祐其衷,使 之悔悟。伏望皇上許其自新,俯就敵情,亦遣使臣前 去審察誠偽。如果至誠,特賜俯納,奉迎上皇以歸,不 復事天臨民。陛下但當盡崇奉之禮,庶天倫厚而天 眷益隆。」上曰:「卿所言理當然。此大位非我所欲,蓋天 地、祖宗及宗室文武群臣之所為也。自大兄蒙塵,朕 累遣內外官員五次齎金帛使也先地方迎請,不肯 聽從。若今又使人往,恐假以送駕為名,羈留我使,乃 率眾來犯京畿,愈加蒼生之患。朕意如此,卿等更加 詳之,勿遺後患。」乙酉,上皇駕至大同。先是,也先北入 既深,又議選戰馬奉上皇南歸。是日,至大同,聲言送 駕。守將郭登設計於城月門裏具朝服以候,潛令人 伏城上,俟上皇入,即下城閘板。既及門,覺之,遂擁上 皇退去。戊子,宣府總兵朱謙等遇也先於南門教場, 擊卻之,獲馬四匹。也先遣使請和。帝御文華殿,召文 武群臣諭曰:「朝廷因通和壞事,欲與也先絕,而卿等 屢以為言,何也?」吏部尚書王直對曰:「上皇在北庭,理 宜迎復。必乞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帝不檡,曰:「當時 大位,是卿等要朕為之,非出朕心。」于謙對曰:「大位已 定,孰敢有議?但答使盡禮,紓邊患耳。」帝意始釋,曰:「從 汝,從汝!」言已即退。群臣出,太監興安呼群臣:「爾等固 欲答使,孰為文天祥、富弼其人耶?」王直面發赤,大言 曰:「今日群臣皆在,此皆朝廷人,孰敢有不行者?」興安 語塞。及禮部以三品以上官具名封進。上命興安召 都給事李實、羅綺,問其鄉貫,傳旨曰:「恁累進章,朝廷 素知忠節。上欲遣使,也先軍中如何?」實曰:「某雖才識 不同,適朝廷多事之秋,安敢辭,諒亦不辱君命。」興安 忻然入內,命實為禮部侍郎,綺為大理寺右少卿,充 正副使以行。敕書既下,則惟言報禮,不及迎復。實訝, 詣內閣白之,遇興安被詬曰:「爾奉黃紙幹他事,何與 焉?」實等遂偕使北行。七月丙申朔,侍郎李實等啟行。 丙午,侍郎李實等至也先所營,失八兒禿之地。也先 曰:「兵端皆因通事陳友等小人締搆,以致小事成大。 及我送太上還京,遣大臣來議,又殺所遣使臣張關 保等。我回北後遣使者盈不花等,亦不生還,其故何 也?」實答:「太師雖名送駕,兵行不戢,攻關掠野,朝廷豈 信張關保死於陣者!」盈不花未至京,皆以將士不以 為來和,而以為戰故也。也先曰:「喜寧是朝廷內臣,我 遣來何為亦見殺?」實等答曰:「喜寧蒙上皇厚恩,卻乃 導引太師兵馬,殺之宜矣。」也先曰:「太上在此,我令伯 顏帖木兒早晚恭敬,未嘗失禮。」因以酪酒飲食實等。 丁未,也先遣人引侍郎李實等伯顏貼木兒營見太 上皇,進紵絲四疋,粳米、魚肉、麪麨、燒酒等物。十二日, 實見上皇所居者,皮帳布幃,蓆地而寢,牛車一輛,馬 一匹,以為移營之具而已。上皇謂實等曰:「當初朕非 以遊畋而出,乃為生靈計,不意被留,皆王振輩所致。」 及也先實意送朕回,又被喜寧屢次阻住,因問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