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6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採擇萬一陛下御極十有七年矣,百姓謳歌,四方寧 謐,是雖聖德神功,上帝歆佑之錫。然臣嘗得諸傳聞, 皆謂獻廟幽宮,龍穴極美。且以皇考積德敦仁,下襲 水土,玉質為精,地復為母。臣意其中生氣元功,絪縕 會結,必有紫茜點血,玉液垂珠之祥,故祐啟陛下,以 協在宥,坤后山靈之庇,不可誣也。《禮》曰:「葬者,藏也」,欲 人不得見也。今出聖考玉魄於母孕之地,如取之於 其胎也。雖梓槨重封,錦囊百襲,能無疑哉?古人事死 之禮,先廟後墳,重魂後魄。是以黃帝成道登天,群臣 葬其衣冠橋陵。舜死蒼梧之野,葬九疑之山,蓋二妃 未之從也。臣妄謂陛下可奉睿宗皇帝遺衣,納之梓 宮,飾以袞冕,與皇太后合葬大峪,碑題「睿宗獻皇帝 陵。」再以皇太后之遺冠帔納之梓宮,奉以合葬《顯陵 碑》題「睿宗獻皇帝陵」,此臣之一見也。若陛下必遷顯 陵,以遂孝思,則顯陵之在承天者,當為二聖衣冠几 杖之藏,以當荊襄旺氣,此臣又一見也。竊取黃帝衣 冠之藏之義,兼取大舜九疑獨葬之禮,以神為配,兩 美具存。睿宗、章聖精神之在天者,既以神而會魄,玉 魄之在地者,又以魄而留神。北「陵以配七陵之重也, 而近又以慰陛下霜露之思;南陵以收一方之勝也, 而遠又以留陛下龍潛之跡。在陛下擇之耳。」奏入,上 怒曰:「腐儒黜為編民。」既而思曰:「獻皇帝體魄藏顯陵 者,二十歲矣。以道途之遙遠,風塵之蒙露,大不寧於 朕心,亦不寧。我皇考、皇妣,茲決意奉慈宮南,朕將詣 視焉,多於北來」為孝者。禮部尚書嵩言:「靈駕北來,慈 宮南詣,共一舉耳。顯陵遠在江漢,陛下《春秋》念之,遷 於大峪,則朝發而夕至也。可以密省謁,展聖懷。臣謂 如初議便。」上曰:「孰是四海非王土與?即如孝陵南矣。 昔我成祖,豈容不思皇祖也?」乃僅南孝陵,因止崔元 等三使毋行,第使趙俊往啟視之。丙寅,上尊諡曰慈 「孝貞順仁敬誠一安天誕聖獻皇后。」是時,上以送終 大事,念之數旬,終難自決。二三輔弼親信之臣,亦靡 然影響,莫能贊上意。

按《明會典》,「嘉靖十七年,上章聖皇太后慈諡儀,前期 四日,太常寺奏齋戒三日。至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廟、 社稷,用祝文、香帛、酒果、脯醢如常儀。是日早,告几筵, 設冊寶案於几筵前,冊東寶西,設祝案於御拜位右。 祭前一日,內侍官置冊寶輿香亭於奉天門,捧冊寶 各置輿中。是日上素冠服御奉天門,內侍官舉輿,外」 導駕官導上隨冊寶輿後降階升輅外導駕官退,百 官素服於金水橋南北向立。冊寶輿將至,百官皆跪, 冊寶輿過,興,隨至慈寧宮門外,北向立。太常寺導引 官導上至慈寧宮門外降輅。冊寶輿由中門進至几 筵前丹陛上。導引官導上由左門入,至丹墀內。贊唱 「執事官各司其事。」導引官導上至丹陛上拜位。太常 寺官於冊寶輿內、捧冊寶由殿中門入、至几筵前左 右北向立。內贊奏四拜禮。外鴻臚寺官傳唱百官皆 行四拜禮畢。導引官導上由殿左門入、至梓宮前奏 跪。傳贊百官皆跪奏「進冊」,捧冊官以冊跪進於上右。上受冊 獻畢、以授捧冊官置於案。奏「進寶」,捧寶官以寶跪進 於上左。上受寶獻畢、以授捧寶官置於案。奏「宣冊寶」 訖。奏「俯伏」、興、平身。傳贊百官同奏復位。導引官導上至几 筵前。唱「初獻禮。」奏跪。傳贊百官皆跪奏獻帛、奠酒。贊讀祝。讀 祝官跪於右。讀訖。唱「亞獻禮、終獻禮。」奏「俯伏、興、平身。」 傳贊百官同奏「復位。」導引官導上由殿左門出。至拜位。奏 「四拜。」傳贊百官同導引官導上由左門入。至梓宮前以冊 寶授太常寺官捧入內。導引官導上入內安冊寶行 叩頭禮。導引官導上由左門出。至丹陛上。奏「禮畢。」遂 頒詔如常儀。

嘉靖十八年、駕南幸、親謁山陵。始定「南祔」之議。因上 「太后梓宮南祔儀。」

按名山藏《開聖記》,其明年元日之夜,上重復思維,復 趣三命使南,如前旨。已又思宜反葬,曰:「安可優游不 斷,如婦女子耶?朕意決矣。第昔日建造規模多所未 稱,宜朕自行觀閱其山川。」於是即拜顧璘為工部侍 郎,董陵事議南幸,諸大臣皆諫,上曰:「朕豈空行哉,為 吾母耳。」已而御史劉賢、都給事中曾工部郎中岳 倫等亦以為言。上怒,奪賢。等俸,罷倫職不敘。太學 生陳良鼎上疏,上下錦衣責問之。二月,車駕發京師, 文武大臣送駕宣武門外。上思慕太后,製《述懷》之詩。 三月庚辰,謁皇考於承天隆慶殿。辛巳,登陵山,周覽 久之。乃於舊元宮之北定新宮立表焉,曰:「待合葬也。」 因御行殿,享上帝,修秩祀,朝諸侯。發德音以撫遺老, 敕大賚以振罷民。車駕將還京,則又思維遲疑,曰:「獻 帝妥靈純德山有年矣,烏可它移徙大峪山之陽?皇 祖皇帝亦有重卜,宜莫若各營其處,毋反葬於楚。」至 慶都,監察御史謝少南言:「慶都有堯母墓,佚於祀典。 皇上再圖鳳寢,跋履山川,累思重慮,聖人之孝也。則 帝堯之為其母可知已。今者乘輿遠臨,千載一會。伊 耆氏有靈,不以表母之墓望陛下乎?乞下有司建廟, 或如古帝王陵寢故事,三年一祭,則陛下至孝達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