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2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常自謂七十,能使物。郤老其游以方,遍諸侯,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帛衣食。 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 爭事之。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嘗從武安侯飲, 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 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少君見 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 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 為神,數百歲人也。少君言於上曰:祠竈則致物,致物 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 壽而海中蓬萊僊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 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 僊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 祠竈,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 砂諸藥,齊為黃金矣。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 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萊、安期 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 事矣。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 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 牢具,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 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書,言古 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於忌泰一壇上,如其方。後 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黃帝用 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 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令 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泰一壇旁。其後天子苑 有白鹿,以其皮為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其明年郊 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 享,錫一角獸,蓋麟云。於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 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於天地。於是濟北王以為 天子且封禪,乃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受之,更 以他縣償之。常山王有辠,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 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邦。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 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竈鬼之貌云, 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於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 賜甚多,以客禮禮之。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 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 駕車辟惡鬼。又作甘泉宮,中為臺室,畫天地、泰一諸 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歲餘,其方益衰,神不至,乃 為帛書以飯牛,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殺而視 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有識其手書,問之人,果 為書。於是誅文成將軍而隱之。其後則又作柏梁銅 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 巫醫無所不致。至不愈,游水發根,乃言曰:「上郡有巫」, 病而鬼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問神君。神 君言曰:「天子毋憂病,病少愈,強與我會甘泉。」於是病 愈,遂幸甘泉,病良已。大赦天下,置壽宮神君。神君最 貴者大夫,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非可得見, 聞其音,與人言等。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也。居室帷 中。時晝言,然常以夜。天子然後入。因巫為主人,關 飲食所欲者言行下。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 以禮神君。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書法》。 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毋絕殊者,而天子獨喜其事 祕,世莫知也。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 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 郊得一角獸曰元狩」云。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 上帝朕親郊,而后土毋祀,則禮不答也。」有司與太史 公、祠官寬舒等議:「天地牲角繭栗。今陛下親祀后土, 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 盡瘞,而從祠衣上黃。」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 陰脽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 遂至滎陽而還。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其春,樂成侯上 書言欒大。欒大,膠東宮人,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 而為膠東王尚方。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后,毋子。康王 死,他姬子立為王。而康后有淫行,與王不相中,得相 危以法。康后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 因樂成侯求見《言方》。天子既誅文成後,悔恨其早死, 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悅。大為人長,美言,多方略, 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大言曰:「臣嘗往來海中,見安 期、羨門之屬,顧以為臣賤,不信臣,又以為康王諸侯 爾,不足予方。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師曰: 『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僊人可致也。 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哉』?」上曰:「文成 食馬肝死,爾。子誠能修其方,我何愛乎?」大曰:「臣師非 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令有 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 於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後可致也。」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