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1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如軍,軍廣武,關中兵益出。當此時,彭越將兵居梁地, 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田橫往從之。項羽數擊彭越 等,齊王信又進擊楚。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 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歸漢王 父母妻子,軍中皆呼萬歲,乃歸而別去。項羽解而東 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 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 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 而守之。用張良計,於是韓信、彭越皆往。及劉賈入楚 地,圍壽春,漢王敗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馬周殷,舉 九江兵而迎之。武王行屠城父,隨何、劉賈、齊、梁諸侯 皆大會垓下。立武王布為淮南王。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 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 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 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 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楚歌》,以為漢盡得 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 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 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 公號葬項羽穀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正 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 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 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 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 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皇帝曰義帝,無後。齊王韓 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 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 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 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天下大 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 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五月, 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 復之六歲,食之一歲。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 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 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 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 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妬賢嫉能,有功者害 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 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 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 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 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說 及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曰「駕入都關中。」六月, 大赦天下。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 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使丞相噲將 兵攻代。其秋,利幾反,高祖自將兵擊之,利幾走。利幾 者,項氏之將。項氏敗,利幾為陳公,不隨項羽,亡降高 祖,高祖侯之潁川。高祖至雒陽,舉通侯籍召之,而利 幾恐,故反。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 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 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 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 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 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十 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 欲擊之。用陳平計,乃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楚王信 迎,即因執之。是日,大赦天下。田肯賀,因說高祖曰:「甚 善。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 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 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 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 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 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高 祖曰:「善。」賜黃金五百斤。後十餘日,封韓信為淮陰侯, 分其地為二國。高祖曰:「將軍劉賈數有功,以為荊王, 王淮東;弟交為楚王」,王淮西;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餘 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 徙韓王信太原。

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信因與同謀反太原、白土。 曼丘臣、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為王以反,高祖自往擊 之。會天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圍我 平城,七日而後罷去,令樊噲止定代地。立兄劉仲為 代王。二月,高祖自平城過趙、雒陽,至長安。長樂宮成, 丞相已下徙治長安。

八年,高祖東擊韓王信,餘反,寇於東垣。蕭丞相營作 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高祖還,見宮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