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2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馬班超留于寘,綏集諸國。和帝永元元年,大將軍竇

憲大破匈奴。二年,憲因遣副校尉閻槃將二千餘騎 掩擊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為都護, 居龜茲。復置戊己校尉,領兵五百人,居車師前部高 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車師後部候城,相去五百里。六 年,班超復擊破焉耆,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 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九 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前世所不至,《山 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於是遠國蒙 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及孝和晏駕,西域背畔。 安帝永初元年,頻攻圍都護任尚、段禧等,朝廷以其 險遠,難相應赴,詔罷都護。自此遂棄西域,北匈奴即 復收屬諸國,共為邊寇十餘歲,燉煌太守曹宗患其 暴害。元初六年,乃上遣行長史索班將千餘人屯伊 吾以招撫之,於是車師前王及鄯善王來降。數月,北 匈奴復率車師後部王共攻沒班等,遂擊走其前王。 鄯善逼急,求救于曹宗。宗因此請出兵擊匈奴,報索 班之恥。復欲進取西域。鄧太后不許,但令置護西域 副校尉,居燉煌,復部營兵三百人羈縻而已。其後北 虜連與車師入寇河西,朝廷不能禁。議者因欲閉玉 門、陽關,以絕其患。延光二年,燉煌太守張璫上書陳 三策,以為「北虜呼衍王常展轉蒲類、秦海之間,專制 西域,共為寇鈔。今以酒泉屬國吏士二千餘人集昆 侖塞,先擊呼衍王,絕其根本,因發鄯善兵五千人脅 車師後部,此上計也。若不能出兵,可置軍司馬,將土 五百人,四郡供其犁牛穀食,出據柳中,此中計也。如 又不能,則宜棄交河城,收鄯善等,悉使入塞,此下計 也。」朝廷下其議。尚書陳忠上疏曰:「臣聞八蠻之寇,莫 甚北虜。漢興,高祖窘平城之圍,太宗屈供奉之恥。故 孝武憤怒,深惟人長之計,命遣虎臣,浮河絕漠,窮破 虜庭。當斯之役,黔首隕於狼望之北,財幣縻於盧山 之壑,府庫單竭,杼柚空虛,算至舟車,貲及六畜,夫豈 不懷慮久故也。遂開河西四郡,以隔絕南羌,收三十 六國,斷匈奴右臂。是以單于孤特,鼠竄遠藏。至于宣 元之世,遂備蕃臣,關徼不閉,羽檄不行。由此察之,戎 狄可以威服,難以化狎。西域內附日久,區區東望扣 關者數矣,此其不樂匈奴,慕漢之效也。今北虜已破 車師,勢必南攻鄯善,棄而不救,則諸國從矣。」若然,則 虜財賄益增,膽勢益殖,威臨南羌,與之交連。如此,河 西四郡危矣。河西既危,不得不救,則百倍之役興,不 貲之費發矣。議者但念西域絕遠,卹之煩費,不見先 世苦心勤勞之意也。方今邊境守禦之具不精,內郡 武衛之備不修,燉煌孤危,遠來告急,復不輔助,內無 以慰勞吏民,外無以威示百蠻,蹙國減土,經有明誡。 臣以為燉煌宜置校尉,案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 「國,庶足折衝萬里,震怖匈奴。」帝納之,乃以班勇為西 域長史,將㢮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車師。 自建武至于延光,西域,三絕三通。順帝永建二年,勇 復擊降焉耆,於是龜茲、疏勒、于寘、莎車等十七國皆 來服從,而烏孫、蔥嶺已西遂絕。六年,帝以伊吾舊膏 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鈔暴。復令開設屯 田,如永元時事,置伊吾司馬一人。自陽嘉以後,朝威 稍損,諸國驕放,轉相陵伐。元嘉二年,長史王敬為于 寘所沒。永興元年,車師後王復反,攻屯營,雖有降首, 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班固記諸國風土人俗, 皆以詳備前書。今撰建武以後,其事異於先者,以為 《西域傳》,皆安帝末班勇所《記》云。

《西域傳論》

論曰:「西域風土之載,前古未聞也。漢世張騫懷致遠 之略,班超奮封侯之志,終能立功西遐,羈服外域。自 兵威之所肅服,財賂之所懷誘,莫不獻方奇,納愛質, 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故設戊己之官,分任其事; 建都護之帥,總領其權。先馴則賞籯金而賜龜綬,後 服則繫頭顙而釁北闕。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 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 於塞下。其後甘英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西海以望 大秦,拒玉門、陽關者四萬餘里,靡不周盡焉。若其「境 俗性智之優薄,產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領障之基源, 氣節涼暑之通隔,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 痛,風災鬼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至于佛 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張騫但著 「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勇雖列其奉浮圖,不殺伐,而 精文善法,導達之功,靡所傳述。余聞之後說也,其國 則殷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 生。神跡詭怪,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 騫超無聞者,豈其道閉往運,數開叔葉乎?不然,何誣 異之甚也?漢自楚英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脩華蓋 之飾,將微義未譯,而但神明之邪。詳其清心釋累之 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且好仁惡殺,蠲敝崇 善,所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然好大不經,奇譎無 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