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有頑石兮醜其形。徒觀夫風撼根折,波流勢橫。神 助爾怪,天分爾英。駭立驚犀,低開畫屏。素煙散而復 聚,蒼苔死兮又生。譬夫枯槎浮天,黑龍飲水。鬼蹲無 狀,雲飛乍起。稚戲攜手,獸眠盤尾。大若防風之骨,竅」 如比干之心。蜜房萬穿,秋山半尋。子都之戟前其鐓, 韓稜之劍利於鐏。若乃湖水無邊,湖天一色。露氣曉 蒸,蟾津夜滴。伊爾堅姿,峭兮寒碧;千怪萬狀,羌難得 而剖悉。我將弔范蠡於澤畔,問伍員於波際。原君厥 初,何緣而異?公侯求之,如張華之求珠;眾人獻之,如 十和之獻玉。植於庭囿,視之不足。噫爾形臃腫兮,難 琢明堂之礎。爾形中虛兮,難刻《鴻都》之經。用汝作礪 兮,汝頑厥姿,攻汝為磬兮,汝濁其聲。亡所用之,而時 人是寶。余獨掩口胡盧,而笑子之醜。

講究平江等路水利狀   元任仁發

言:「太湖納湖州、宣州諸溪之水,而南北東江海之岸 皆高,水積其中,勢若盤盂,設遇雨澇,則環湖低田悉 皆淹沒。若欲導洩積水,在乎時時點簡太湖東北兩 岸通江河之道,不致淤塞可也。蓋環湖低田,利在洩 潦,兼沿江傍海高田,亦仗湖流奔注,衝散潮沙,使江 河通利,乃可引潮灌溉。諸小湖在太湖迤東及北者 甚多,皆能接洩太湖,注江達海。數內澱山湖自大盈、 趙屯等浦以出吳淞江,與渾湖相接最近,若上源所 注不急,則潮沙注湖,漸成淤澱,富家因淤澱圍裹成 田,由是湖水與諸浦漸遠,而所洩益微。若非就湖內 圍田多開河渠,及時修濬諸浦,則此湖之塞,恐不止 於是也。」又按:吳江石塘障遏東流之勢,至湖沙日漲, 半為平地。此乃太湖洩水,下吳淞江第一要處。古來 於堤間多置木橋與鑿水洞,上則通行,下則洩水。蓋 欲仗其急流,衝滌潮泥,免致水患。人不知此,或便于 行路則塞壩河口,或惰於巡防則密置樁橛,矧以茭 蘆魚籪等物障遏。必得官司於此處榜示告戒,使之 咸知利害可也。

五湖記          明王鏊

吳郡之西南有巨浸焉,廣三萬六千頃,中有山七十 二,襟帶三州,東南之水皆歸焉。其最大者二:一自寧 國、建康等處入溧陽,迤𨓦至長塘,并潤州、金壇、延陵、 丹陽諸水,會於宜興以入;一自宣歙、天目諸山,下杭 之臨安、餘杭,湖之安吉、武康、長興以入,而皆由吳江 分流以入海。一名震澤,《書》所謂「震澤底定」是也。一名 具區,《周禮·職方》:「揚州之藪曰具區。」《山海經》:浮玉之山, 北望具區是也。一名笠澤,《左傳》越伐吳,吳子禦之笠 澤是也。一名五湖,范蠡乘舟出五湖口,太史公登姑 蘇,望五湖是也。五湖者,張勃《吳錄》云:「周行五百里,故 名。」虞仲翔云:「太湖東通長洲淞江,南通烏程霅溪,西 通宜興荊溪,北通晉陵滆湖,東連嘉」興韭溪水凡五 道,故謂之五湖。陸魯望云:「太湖上稟咸池五車之氣, 故一水五名。」然今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遊 湖、貢湖、胥湖。莫釐之東,周三十餘里,曰菱湖;其西北 周五十里,曰莫湖;長山之東,周五十里,曰遊湖;沿無 錫老岸,周一百九十里,曰貢湖;胥山之西南,周六十 里,曰胥湖。五湖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東,曰梅梁 湖;杜圻之西,魚查之東,曰金鼎湖;林屋之東,曰東皋 里湖。而吳人稱謂,則惟曰「太湖」云。

震澤賦           朱右

客有鄒陽生,號遠遊公子,俶儻瑋瑰,超奇拔偉。衣白 雲之翩翩,峨危冠之韡韡,神怳怳以欲逸,風飄飄而 凝佇。於是上會稽,探禹穴,訪遺蹤,超洞壑;軺車前驅, 輜重紛錯。王子進之以笙鶴,江令贈之以芍藥。遂乃 揚颿錢塘,鼓楫中吳,將欲窮覽山川,壯遊江湖,造松 陵主人,而驩然從予。主人曰:「子好歷覽,亦嘗聞《澤藪》 之大,有三萬六千頃者乎?」生曰:「未也。可得而聞與?」主 人曰:「唯唯。夏曰震澤,周曰具區,下屬三江,實為五湖。 右接天目,宣嶺出溪之原,左通松婁,中江入海之洳。 眾流之委,群利之儲。苕溪出其南,溧水經其西,五灣 瀦其東,垂虹界其堤。流甘泉之清液,隱雷灘於北隈。 洞庭中起,林屋天開。渺彭蠡,吞雲夢,駕雷夏,軼孟豬, 杳不知其幾千里之為遠,疇能計之三萬頃而有餘。」 其澤則汪瀼浩汗,洶湧𣽂潾;瀰漫涬溟,渙渙沄沄。流 飆吹波,結絡龍鱗。日光玉潔,澄泫絪縕。清瀾凝漪,錦 花成文。浪濤噴濆,澎湃汯粼。出雷騰虹,蒸雨生雲。呼 吸陰陽,吞吐乾坤。如潮汐之不測,或早暮而異觀。飛 揚蕩薄,迅澓汨淪;千態萬狀,不可殫論。其藪則「碧沙 曼衍,黃石碔砆,莎薛蒹葭,白薠青蒲,荇芹薀藻,茭菰, 荻蘆,蔓菁,杜若江蘺,蘼蕪芡實,雞頭草長,龍鬚,芰荷 翠沃,蓮藕芬旉,眾物居之,何可勝圖。」其《土埂》則「塗泥 微露,埤溼就乾,葴菥藨蒿,茝芷蘅蘭,菖蒲,馬荔,荃蓀, 射干,圬楊絮白,水柳葉丹,蘋蓼早綠,榆楓暮殷,朱橘 火齊」,黃甘金丸;連枝並秀,駢集乎其間。爾乃周流梗 概,溥覽斕斑;兩兩相峙,鬱乎崇山。其山則層巒崑崙, 疊嶂嶙峋;岑嶔參差,如陵如墳;崔嵬崷崒,陂陀糾紛。 上拔仞岡,下臨湄濆。控地軸以磅礡,逐水曲而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