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4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莊。至到語,一日,江水暴漲,舟不可行。或戲指其笠曰: 「或乘此渡,可乎?」牟遂置笠水面,趺坐其上,截江以濟。 觀者異之,人呼為牟羅漢。

《稽神錄》:烏江縣令朱元吉,言其所知泛舟至采石遇 風,同行者數舟皆沒。某既溺,不復見水,道路如人間。 其人驅之東行,可在東岸,山下有大府署,門外堆壞 船板木如丘陵。復有人運諸溺者財物入庫中甚多, 入門,堂上有官人,遍召溺者,閱籍審之,至某獨曰:「此 人不合來,可令送出。」吏即引去,復至舟所,舟中財物 亦皆還之。恍然不自知出水已在西岸沙上矣。舉船 儼然,亦無霑濕。

江西軍吏宋氏,常市木至星子,見水濱人物喧集,乃 漁人得一大黿,見宋屢顧,宋即以錢一千易之,放于 江中。後數年,泊船沙頭,忽有一僕夫至云:「元長史奉 召。」宋恍然不知何長史也。既往,一府官出迎與坐,曰: 「君尚相識耶?」宋思之,實未嘗識。又曰:「君亦記星子江 中放黿耶?」曰:「然,身即黿也。頃嘗有罪,帝謫為水族,見 囚於漁人。微君之惠,已枯骨矣。今已得九江長相召 者,有以奉報。君兒某者,命當溺死,名籍在是。後數日, 鳴山神將朝廬山使者,行必以疾風雨,君兒當以此 時死。今有一人,名姓正同,亦當溺死,但先斯歲月間 耳,吾取以代之。君兒宜速登岸避匿,不然不免。」宋陳 謝而出,不覺已在舟次矣。數日,果有風濤之害甚眾, 宋氏之子竟免。

溧水五壇村人史氏女,因蒔田倦,偃息樹下,見一物 鱗角爪距可畏,來據其上。已而有娠,生一鯉魚,養於 盆中,數日益長,乃置投金瀨中。頃之,村人刈草,誤斷 其尾,魚即奮躍而去,風雨隨之,入江而止,家亦漸富。 其後女卒,每寒食其魚,輒從群魚一至墓前,至今每 閏年一至爾。又漁人李黑獺,恆張網於江,忽獲一嬰 兒,可長三尺網為亂涎所縈,浹旬不解。有道士見之 曰:「可取鐵汁灌之。」如其言遂解。視嬰兒口鼻眉髮如 畫而無目,口猶有酒氣。眾懼,復投於江。

近有漁人泊舟馬當山下,月明風恬,見一大黿出水, 直上山頂,引首四望。頃之,江水中湧出彩舟,有十餘 人會飲酒,妓樂陳設甚盛。獻酬久之,上流有巨艦來 下,櫓聲振於坐中,彩舟乃沒。前之黿亦下,未及水,忽 死於岸側。意者水神使此黿為候望,而不知巨艦之 來,故殛之。

《冷齋夜話》:王榮老嘗官於觀州,欲渡觀江,七日風作 不得,濟父老曰:「公篋中必蓄有寶物,此江神極靈,當 獻之得濟。」榮老顧無所有,惟玉麈尾即以獻之,風如 故。又以端研虎帳獻之,皆不驗。夜臥念曰:「有黃魯直 草書扇」,持以獻之。香火未收,天水相照,一餉而濟。 《和州志》:懶牛和尚,和州人,元至元間,隱天門,既說偈 已,即沿麓至磯頭,舉步大江,如履平地,徐至中流,跏 趺而坐,回旋水面,久之方沒。越十三日,坐沙洲上,衫 履無少脫,儼然如生,群鳥環鳴,乃輿歸茶毘焉。 《贛州府志》:「田純靜自浙至贛,修煉于景德觀。一日辭 檀越,屍解朝天門外,令人棄之江中,江水湍急,尸不 流口,猶頌云:『六十八年老拙,平生不會紐捏。今日撒 手便行。獨伴清風明月』。」蓋元時人也。

《鎮江府志》:「潘道泰號無涯子,年八歲,為萬壽宮道士 巫得真弟子,幼遇異人授以法。真州婦難產,求道泰 符,適在肆中食犬肉,即以犬骨一命握之,令勿示人, 歸擲床下。其人渡江語同舟人,人笑曰:『此狂怪誑女 也』。其人慚,投犬骨江中,霹靂震空,至家,兒已產矣。問 其故,曰:『偶聞雷聲即產。其人大悔,蓋以骨擲床下,作』」 雷聲。震產故也。其神異如此。

《荊州府志》:「滾鐘坡,古金鼓寺。忽一日鐘躍地入大江, 揚聲而去,至今山坡有滾鐘之跡,鐘所過處,草下垂 也。」

《寶慶府志》:「磬石,相傳昔者有漁人沉網于江,得一金 磬以歸,兄弟欲分之,遂化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