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也。苦洿之家,決洿而注之江,洿水弗樂也。是故其在 江也,無以異其浸園也;其在洿也,亦無以異其在江 也。是故聖人因時以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

《主術訓》:「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 流。」

《齊俗訓六》:「騏驥駟駃騠,以濟江河,不若窾木便者,處 世然也。」

《氾論訓》:「赤地三年而不絕,流澤及百里而潤草木者, 唯江河也。」

《說》《山訓》「江河所以能長百谷者,能下之也。」夫惟能下 之,是以能上之。

《人間訓》:「江水之始出于岷山也,可褰裳而越也。及至 乎下洞庭,騖石城,經丹徒,起波濤,舟航不能濟也。」 《泰族訓》:「禹鑿龍門,闢伊闕,決江濬河,東注之海,因水 之流也。」

《鹽鐵論》:「土積而成山阜,水積而成江海。」

《說苑》甯戚對齊桓公曰:「明王聖主之治,若夫江海無 不受,故長為百川之主;明王聖君無不容,故安樂而 長久。」

《游江海》者,託于船,

《博雅》:江神謂之「奇相。」

《博物志》:「楚有江漢之流,實險阻之國也。」

吳「左洞庭,右彭蠡,後濱長江。」

江河水赤,名曰「泣血。」道路涉,駭于河以處也。

「橘渡江北,化為枳」,今之江東,甚有枳橘。

《抱朴子》:「江河不待量,而不測之數已定矣。」

「江河」始于咫尺。

「修《步武》之池」,而引沈鱗于江海。

《鹽鐵論文學》曰:「行遠者假于車,濟江者因于舟。」 《潯陽記》:「稽亭北瞰大江,南望高嶽,淹留遠客,因以為 名焉。」

《述異記》:「吳江中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

《宜都記》:「自西陵泝江而北,行三十里入峽,山行周圍 隱映如絕復通高山重障,非至亭午夜半不見日月 也。」

西陵江南岸有山孤秀,從江中仰望,壁立峻絕。人「自 山南上至其嶺,嶺容十許人,四面望諸山,略盡其勢, 俯臨大江,如縈帶焉,視舟船如鳧雁矣。」

杜預《益州記》:「二流者,郫江、流江也。」

《陳書》孔範曰:「長江天塹,古以為限。」

《峽程記》:三峽連山七百里,略無斷處,自非亭午,不見 日月。《水經》云:「杜宇所鑿,以通江水。」

峽乃三峽之門。兩崖並峙,中貫一江。灔澦當其口。真 天險也。

灔澦堆乃積石所成,江心突兀而出。《水經》所載:「白帝 城西有孤石,冬月石出二十餘丈,夏即沒。」世俗相傳, 「灔澦大如象,瞿唐不可上;灔澦大如馬,瞿唐不可下」 是也。

六月,下瞿唐,水高于堆,不知其幾,至峽口,則水洶湧 逆流,舟人相顧失色。

瞿唐水漲,一瀉千里。故太白詩云:「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急流處有濆有漩,緩棹隨漩,乃得出,不與水爭,爭即 舟埋于水矣。

《寰宇記》:宕渠披衣山上有雲山寺,寺中有池,去果州 嘉陵江三十里,江水或淺,其池亦淺,或漲,其池亦漲, 號曰「天生池。」

《圖經》:「媯水入東海,釐降二女于溈。」汭豈其是乎?江裏 有上中、下三憮,言舜二女降時,溈地高險迴曲,使者 至險,輒憮然三嘆,故曰「三憮。」

《聞見後錄》:東坡先生傳《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曰: 「三江」之解,古今皆不明。予以所見考之,自豫章而下, 入于彭蠡,而東至海,為南江;自蜀岷山至于九江、彭 蠡以入于海,為中江;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過三澨、 大別以入于江,匯于彭蠡以入于海,為北江。此三江 自彭蠡以上為二,自夏口以上為三。江漢合于夏口, 「與豫章之江皆匯于彭蠡,則三為一,過秣陵京口以 入于海,不復三矣。然《禹貢》猶有三江之名,曰北、曰中 者,以味別也。蓋此三水性不相同,入江雖合而水味 異,故至于今有三泠」之說,古今稱唐陸羽知水味三 泠相雜而不能欺,不可誣也。予又以《禹貢》之言考之, 若合符節。《禹貢》之敘漢水也,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 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夫漢既已入江,且匯為 彭蠡矣,安能復出于北江以入于海乎?知其以味別 也。禹之敘江水也,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 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 海。」夫江已與漢合,且匯為彭蠡矣,安得自別為中江 以入于海乎?知其以味別也。漢為北江,岷山之江為 中江,則豫章之江為南江,不言而可知矣。禹以味別, 信乎?曰:濟水既入于河而溢為滎,禹不以味別,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