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城陵磯在府城北十五里,湘水南來,岷江北注,為一 郡水口。」

洞庭湖在府城西南,又名「五瀦」,北入大江。

按《臨湘縣志》「團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濱江。」

如山,在縣東北八里。《水經》:「江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 北。」《註》云:「如山地對隱磯」,即今楊林山。

白馬磯山,在縣東北十里。《水經注》云:「有獨石孤立大 江中,山東江浦,世謂之白馬口。」唐裴隱居此。

鴨欄磯山,在縣東北十五里。《水經註》云:「右歷鴨欄磯 北江中也。」

潦滸洲、荷葉洲二洲俱在縣東北三十里。江湖夾流, 二洲中峙,軍民耕種。

按《華容縣志》,華容湖在縣城北一里,亦稱沱水,又稱 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

涌水,《水經》云:「江水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涌水出焉。」又 云:「江水又東,涌水注之。」酈道元注:「水自夏水南通于 江,謂之涌口。」

楊子洲在縣東北大江中。舊志以為西南十都,《方輿 勝覽》以為縣南三十里者,俱非是。

按《漢陽府志》,江水在漢陽縣治東南,環抱郡城北去, 即岷江也。上接蜀川,瀟湘洞庭諸水,合流東南入本 府界一百五十里,轉煙波灣四十里,入黃州界,東流。 《水經》曰:「江水東右得灄口,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 山北,東逕大軍山南,又東逕小軍山南。又東北至江 夏沙羡縣西北,沔水從北來注之。又東逕歎父山南, 又東逕魯山南,左得湖口,又東合灄口。」今按:江自荊 州監利而下,經漢陽、玉沙界水洪二口,東江腦,又經 大小軍山北會沌口,過城南,經大別東北與漢合者, 江之正流也。有經沔陽播為陽明諸湖,匯于太白自 沌口出江者,有經沔陽播為黃蓬諸湖,經上平放過 漢陽之下平放至新灘鎮出江者。有自孝感經漢陽 之石潭河,入黃陂境,至沙口出江者。此在鄰境別出 旁出,而皆入于江者也。出沌口新灘者,在府治西南。 出沙口者在府治東北。又按:《書》言「江沱潛漢」,及《史》云 「江夏,其水皆會於漢陽」,而今不可悉指矣。大江東流, 環郡二百里,去府城僅數十丈。《詩》曰:「滔滔江漢,南國 之紀。」言紀夫南國也,「江既浩漭,中多洲渚,漁葦所資, 分岸輸稅。曩時,江岸有鸚鵡洲蔽之,去水略遠。百年 以來,洲既淪沒,岸亦崩洗,城郭剝膚,勢且不測。惟有 心者留意防維之,斯可耳。」

沌水在漢陽縣治西南三十里。漢水別出三汊,匯太 白湖,至於沌口,南入於江。

灄水在府城北四十一里。自黃陂入漢陽縣界,為淪、 索二水合流,南入江。

劉公洲在府南大江中。宋延祐八年,有沙洲湧出,知 軍劉誼種荻其上,令民採用。民感之,以名洲。

炭步,《水經》曰:江水又東逕歎父山,南對歎洲。《酈注》亦 曰:「炭步江之右岸,當鸚鵡洲,南有江水右迤,謂之驛 渚。」

舊水在縣治南七十里。《左傳》定公五年:「楚王奔隨,將 涉成臼。」杜預注曰:「江夏竟陵縣有臼水,出聊屈山,東 南入江」,即此水之上流也。

百人山在漢陽縣西南八十里,下即大江。《水經注》曰: 「昔周瑜遣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處。」舊《志》云:「瑜遣蓋 領百人詐降曹公,因其不備而掩之。」

大軍山在漢陽縣西南六十里。《水經》:「江水東逕大軍 山南。」注曰:「山東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江中有浮石 出,謂之節度石,右則塗水注之。」舊《志》云:「吳魏相持,陳 軍兩山之間,故名。」故老相傳,元時風雨之際,則聞金 鼓之聲也。山高百餘丈,每出雲蒸霧,則數十里內皆 雨矣。

小軍山,在漢陽縣西南五十里,與大軍山近。

大別山在府城東北半里大江之濱,一名魯山。《水經》 曰:「江水又東逕魯山南。」

張王磯在府城南紀門外,臨江絕險,上有唐張巡廟 沔口。

漢口,按《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水經》曰:「沔水之南,至江 夏沙羨縣北,南入于江。」《注》引庾仲雍之言,「夏口一曰 沔口。」《圖經》曰:「漢水至江夏安陸縣又名沔。」《通鑑》載「梁 武帝築漢口城以守魯山。」蓋夏口、沔口、漢口,名有三 而實則一也。以沔水之下尾與漢水合流,乃始入江, 故稱沔口。以江夏郡本治安陸,而安陸城在臨漳,且 夏水為江之氾,南北初無定名,故稱夏口。自孫權築 城於黃鵠山東北,以夏口為名,徙江夏之治安陸者 治之,於是夏口之稱移於江南,而漢水所出專名沔 口。故何尚之謂夏口在荊江中,正對沔口,通接梁、雍, 是為要津也。祝穆曰:「三國以前,史傳」多言「漢」,不言「沔」; 三國以後,多言「沔」,不言「漢。」後人不察,遂以「沔」「漢」為二 也。

按《嘉魚縣志》,赤壁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大江之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