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4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出焉,東北注於海。」

《犍為郡》南安有魚符津。《蜀都賦註》曰:「魚符津數百 步,在縣北三十里,縣臨大江,岸與山嶺相連。」

蜀郡屬國。漢嘉,故青衣,陽嘉二年改。有蒙山。《華陽 國志》曰:「有沫水從邛來,出岷江,又從岷山西來入江, 合郡下青衣江入大江。」

嚴道有邛僰。九折坂者,邛刻置。《山海經》曰:崍山,江 水出焉。郭璞曰:「江中所出也。」

隴西郡氐道養水出此。《南都賦註》曰:「漢水源出隴 西,經武都至武關山,歷南陽界,出沔口入江。」

按《水經》,「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東南過其縣 北。」岷山,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 徼外,江水所導也。《益州記》曰:「大江泉源,即今所聞」,始 發羊膊嶺下,緣崖散漫,小大百數,殆未濫觴矣。東南 下百餘里,至白馬嶺,而歷天彭闕,亦謂之為天谷也。 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見氐道縣有天彭山,兩山 相對,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江水自此 已上至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漢延平中,岷山崩, 壅江水三日不流。揚雄《反離騷》云:「自岷山投諸江流, 以弔屈原。」名曰《反騷》也。

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歷《氐道縣》北。「漢武帝 元封四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統之。縣本秦始 皇置,後為昇遷縣也。」《益州記》曰:「自白馬嶺回行二千 餘里,至龍涸,又八十里至西陵縣,又南下六十里至 石鏡,又六十餘里而至北部,始百許步,又西百二十 餘里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步,又西南百八十里 至濕坂,江稍大矣。故其精則井絡纏曜江漢。」昺靈。《河 圖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 福。」故《書》曰:「岷山導江,泉流深遠,盛為四瀆之首。」《廣雅》 曰:「江,貢也。」《風俗通》曰:「出珍物,可貢獻。」《釋名》曰:「江,共也。 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東北百四十里崍山中,江 所出,東注于大江。崍山,邛崍山也,在漢嘉嚴道縣,一 曰新道山。南有九折坂,夏則「凝冰,冬則毒寒。」王子陽 按:轡,處也。平恆言是中江所出矣。郭景純《江賦》曰:「流 二江于崌崍。又東百五十里曰崌山,北江所出,東注 于大江。」《山海經》曰:「崌山,江水出焉,東注大江,其中多 怪蛇。」江水又逕汶江道,汶出徼外崏山西玉輪坂下 而南行,又東逕其縣,而東注于大江。故蘇代告楚曰: 「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曰而至郢」,謂 是水也。

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綿道。亦曰綿夷縣之玉壘山。 呂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綿夷字誤當作綿虒 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郭景純所謂「玉 壘作東別之標」者也。縣即汶山郡治,劉備之所置也, 渡江有笮橋,

江水又歷都安縣。縣有桃關,漢武帝祠,李冰作大 堰於此。堰於江作塴塴,有左右口,謂之湔塴江。入郫 江,撿江以行舟。《益州記》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撿其左, 其正流遂東,郫江之右也。因山頹水,坐致竹木,以溉 諸郡。又羊摩江灌江西於玉女房下,作三石人于白 沙郵。郵在堰官上,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 不沒腰,是以蜀人旱」則藉以為溉,雨則不遏其流。故 《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海,謂之 天府也。俗謂之都安之堰,亦曰湔堰,又謂金隄。左思 《蜀都賦》云:「西踰金隄者也。」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大 一作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益 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觀坂。從事何旅曰:「今所安 營地名觀坂,自上觀下,反上之象,其徵不祥。」不從。果 為牙門張弘所殺。江水又逕臨邛縣,王莽之監邛也, 縣有火井鹽水,昏夜之時,光興上照。華陽國志作光映上昭江 水又逕江鄉縣,王莽更名「邛原」也。𨞪江水出焉。江水 又東北,逕郫縣下。縣民有姚精者,為叛夷所殺,掠其 二女。二女見夢,其兄當以明日自沈江中,喪後日當 至,可伺候之。果如所夢,得二女之尸於水,郡縣表異 焉。江水又東,逕成都縣,縣以漢武帝元鼎二年立,縣 有二江,雙流郡下,故揚子雲《蜀都賦》曰:「兩江珥其前 者也。」《風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 溉田萬頃。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冰以其女與神為 婚,徑至神祠勸神酒,酒杯恆澹澹,冰厲聲以責之,因 忽不見。良久,有兩牛鬥於江岸傍有間,冰還,流汗謂 官屬曰:「吾鬥疲極,當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 也。」主簿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氣決,凡壯 健者,因名冰兒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張儀與司馬 錯等滅蜀,遂置蜀郡焉。王莽改之曰導江也。儀築成 都以象咸陽。晉太康中,蜀郡為王國,更為成都內史、 益州刺史治。《地理風俗記》曰:「華陽黑水惟梁州。」漢武 帝元朔二年,改梁州曰益州,以新啟、犍為、牂牱、越巂 州之疆壤益廣,故稱益云。初治廣漢之雒縣,後乃徙 此。故李固《與弟圄書》曰:「固今年五十七,鬢髮已白,所 為容身而遊,滿腹而去」,八字甚適甚足亦和亦廉可為遊訣有此地大益人故應 稱益周觀天下,獨未見益州耳。昔嚴夫子嘗言:「《經》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