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無養親,賃為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車把臂曰:「子懷道 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賤役晨門,卑下之位,古人 所不恥,何痛之有?」故其讚曰:「仲山通達,卷舒無方。屈 身廝役,挺秀含芳。」

又屈南過淯陽縣東。淯水又南入縣,逕小長安。司 馬彪《郡國志》曰:「縣有小長安聚。」謝沈《漢書》稱「光武攻 淯陽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長安,與甄阜戰,敗於此。」 淯水又西南,逕其縣故城南。桓帝延熹七年,封鄧康 為侯國,縣故南陽典農治,後以為淯陽郡,省郡復縣, 避晉簡文諱,更名云陽焉。淯水又逕安樂郡北,漢桓 帝建和六年,封司徒胡廣為淯陽縣安樂鄉侯。今於 其國立樂宅戍。郭仲產《襄陽記》曰:南陽城南九十里, 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廣字彥輔也,善清言,見重當 時。成都王廣女壻,長沙王猜之,廣曰:「寧以一女而易 五男」,猶疑之,終以憂殞。其故居今置戍,因以為名。 又南過新野縣西。淯水又南入新野縣,枝津分派, 東南出,苞隰衍注,左積為陂,東西九里,南北一十五 里。陂水所溉,咸為良沃。淯水又南,與湍水會,又南逕 新野縣故城西。世祖之敗小長安也,姊元遇害,上即 位,感悼,姊沒,追諡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即此邑也。 晉咸寧二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為新野郡 公,割南陽伍屬。屬下當脫一字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為王。按晉 書新野莊王傳云歆字弘舒太康中封新野縣公邑千八百戶惠帝本紀云永寧元年三月齊王冏起兵 討趙王倫而新野公舉兵應之四月倫伏誅明年為太安元年十二月成都王穎新野公同會洛陽請廢 問還第知歆進封為新野王在趙王倫伏誅之後也此注斷脫聊復備記之文舒更立中 隔,西即郡治,東則民居。城西傍淯水,又東與朝水合, 水出西北赤石山,而東南逕冠軍縣界,地名沙渠。又 東南逕穰縣故城南,楚別邑也。秦拔鄢郢,即以為縣。 秦昭王封相魏冉為侯邑,王莽更名曰豐穰也。魏荊 州刺史治。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 樊氏陂,陂東四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 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故諺曰:「陂汪汪, 下田良,樊子失業庾公昌。」昔在晉世,杜預繼信臣之 業,復六門之陂,遏六門之水,下結二十九陂,諸陂散 流,咸入朝水,事見《六門碑》。六門既陂,諸陂遂斷。朝水 又東逕朝陽縣故城北,而東南注于淯水,又東南與 棘水合,水上承赭水,赭水出棘陽縣北,數源並發,南 流逕小赭鄉,謂之小赭水。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 宮從上擊赭也。東源方七八步,騰湧若沸,故世名之 騰沸水。南流逕于赭鄉,謂之赭水。建武二年,祭遵引 兵南擊董訢於赭鄉,以水氏縣,故有赭陽之名也。《地 理志》曰:「縣有赭水,王莽曰陽城也。漢哀帝改為順陽。 建武二」年,更封安陽侯朱祐為赭陽侯。赭水縣堨以 為陂,東西夾岡,水相去五六里,古今斷罔兩舌,都水 潭漲岡外下垂陂陀而出者謂之舌蓋削去陂陀之土築堨瀦水以成潭漲也南北一十 餘里。水決南潰,下注為灣,灣分為二,西為赭水,東為 榮源。赭水參差,流結兩湖,故有東陂、西陂之名。二陂 所導,俱水枝分,東南至會口入泚,是以《地理志》云:泚 水、赭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稱故也。二湖流注,合為黃 水,謂所受焉。逕棘陽縣之黃淳聚,又謂之為黃淳水 者也。故謝沈《漢書》:「甄阜等敗光武于小長」安東,乘勝 南渡黃淳水。前營皆阻兩川,謂臨泚水,絕後橋,示無 還心。漢兵擊之,二軍潰,溺死黃淳水者二萬人。又南 逕棘陽縣故城西。應劭曰:「縣在棘之陽。」是知斯水為 棘水也。漢高帝七年,封莊得臣為侯國。按史記年表棘陽莊侯杜 得臣後漢兵起,擊唐子鄉。一作卿殺湖陽尉,進拔棘陽。鄧 晨將賓客會光武于此縣也。棘水又南逕新野縣,歷 黃郵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進擊秦豐,先拔黃 郵者也。謂之黃郵水。大司馬吳漢破秦豐於斯水之 上,其聚落悉為蠻居,猶名之為黃郵蠻。棘水自新野 縣東而南,流入於淯水,謂之為力口也。棘、力聲相近, 當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從讀變,若世以棘 子木為《力子木》也。舊本誤以㶏水東北流枝瀆右出殽入此注今據宋本改正淯 水又東南,逕士林東,戍名也。戍有邸閣。水左有豫章 大陂,下灌良疇三千許頃也。

西過鄧縣,東南,入于沔。縣,故鄧侯吾離之國也。楚 文王滅之,秦以為縣。清水右合濁水,俗謂之弱溝水, 上承白水於朝陽縣,東南流逕鄧縣故城南。習鑿齒 《襄陽記》曰:「楚王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 也。濁水又東逕鄧塞者,即鄧城東南小山也,先後名 之為鄧塞。昔孫文臺破黃祖於其下,濁水東流,注于 淯。淯水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 鄧之南鄙也。昔巴子請楚與鄧為好,鄾人奪其幣,即 是邑也。司馬彪以為鄧之鄾聚矣。

按:《隋書地理志》,「淯陽郡武川。」帶郡。有淯水。

舂陵郡「清潭。」有淯水。

按《河南通志》:「淯水在南陽府城東三里,源自嵩縣雙 雞嶺,東南流,經南陽新野,會梅溪、洱灌、湍水、留山、黃 渠、栗鴉泗、潦刁等河,與泌水合流,南至襄陽入於漢 江。」

按《南陽府志》,南陽縣淯水,在府城東三里,俗名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