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8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真仙巖圖

真仙巖圖

按《方輿勝覽》,廣西路融州真仙巖,本名靈巖山,又名 老君洞,在州南五里,洞高二十丈,仰視高遠,靈壽溪 貫串而出,玲瓏清響如環珮聲。有白石高四五丈,巍 然一天尊像,道服冠髯,偉岸如真。舊傳老君南遊至 融,語人曰:「此洞天絕勝,不復西渡流沙,我當隱焉。」一 夕身為石,匪雕匪鐫,大質具焉。石獅丹竈,羅列後先, 玉柱擎天,龍鱗印地,仙遊履跡,顯然可攷。咸平中,敕 改為真仙巖,頒降太宗御書一百二十軸藏巖內。張 安國磨崖大書:「天下第一真仙之巖。」

真僊書院在真僊巖之前。太守李興時建。

按《柳州府志山川攷》:「靈巖在融縣,上有白石,巍然如 列僊靈,壽溪貫入巖下,清響作環佩聲。宋時頒太宗 御書百二十軸,藏于洞,改名真僊巖。」

靈壽溪,舊傳僊人投丹于中,飲者多壽。

老君巖在城南五里。有石滴老君像,洞名「真僊洞。」

真仙巖部藝文一

《仙巖記          》明·桑悅

離玉融城而南二十里有洞,洞前有小江,並造三石 橋。俗云人神鬼行之可嘆。洞門高三十餘丈,猿猱不 能上。昔道士杜應然置鐵環巖頂燃燈,光照三十里, 今環尚存。進洞,高明軒豁,石崖蒼然,與雲氣相接。從 旁穿窈窕而入,有小洞曰「應化」,頗淺狹。外為壇三層, 置三清諸真像。稍曲折而進,有結乳長二丈餘,遠望 儼如老子宴坐其間,鬚眉皓然,凝然不動,有新浴非 人意。諸石獻奇,旌幢擁列,獅子居前,烏猿居左,青牛 臥于溪傍。直前丹竈半破,履跡如新水。從安靈潭界 巖而下,漱石作潺潺聲,似誦五千言者。相傳老子曾 投丹其中,飲者恆得高年,故云「壽溪。」用火炬直入,寬 廣如堂殿。復從一石奧穿出縫隙下視洞見溪流,曰 「水月洞天。」履小石隄,過溪而南,崖邊有白石,佇立如 鶴。又有一四平小石門,嵌石壁中,名「兵書峽。」門已缺 一角,少西攀崷崒而上,一穴通天,恆置竹梯其中。上 為羊角寨,群夷不靖,居民則從梯而下,避兵巖中。有 芝田丹井,連絡布列。循溪西行,復從南斜入溪滸,積 乳成屋,戶牖玲瓏,化工結構,奇巧入神。又下溪滸而 望,巖之盡處,明露一竅,乃以小舟從竅而出,俱巨石 蔽虧。其前。涉流而北,面西復得一洞,垂乳如纓,細流 一灣,從洞前過,至此如入老君之堂,即李惟德所謂 「千萬人跡罕至」者。初,洞以老君名,又名靈巖。宋祥符 中改今名。張孝祥曾評:「是巖為天下第一。」仁宗賜御 書百軸,石像後建閣寶藏,屢經兵火,琅函與閣俱付 烏有,數百年故物。惟洞門左三角卷石,在嘉定間,守 融州鮑粹然建亭其上,如魯靈光之獨存。屢攲斜復 正,疑有神護。舊插木板于巖,為橋以渡,今板將腐,人 無敢過,名亭從巖名。長沙易紱為之賦碑藏巖中如 新刻。洞凡數處,惟應化有扁,其他或名「天葩」,或名「乳 花」,或名「和光」,或名「寒煙」,或名「玉葩」,或名「寶構」,或名「碧 堂」,或名「清奧」,奇石異狀,除前確然定名外,其他或名 「僊梯」,或名「仙衣」,或名「玲瓏」,或名「金星」,或名「蛇倉」,或名 「蓮花」,或名「北山轉斗」,或名「呂僊隱形」,或名「鍾離觀泉」, 或名「尹喜見相。」各洞分名,如仙室、仙境、飛星壇、釣臺、 棋臺、雲臺、放生池、羅漢壁,又不可悉數。《易》曰:「仁者見 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此之謂歟?」巖中碑刻甚 多,非數日不能盡觀。略可記者,《元祐黨籍碑》、韓魏公 像及魏公所書老杜《義鶻行》,端鞂森嚴,可敬可愛。蘇、 黃字則散漫其中。巖前後村有警,俱恃此洞為長城。 然又聞後一洞以舟而入者尤為險固,水涸時亦可 活數十命,但莫知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