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7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青城山圖

青城山圖

按《華陽國志蜀志》蜀郡江原縣,「郡西渡大江,濱文井 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稱江祠。安漢上下:朱 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東方 常氏為大姓。文井上有守捉三十里,上有天馬祠。」 按《水經江水注》,「文井水又東逕江都縣,縣濱文井江, 江上有長隄,隄跨四十里,有朱亭,亭南有青城山,山 上」有嘉穀,山下有蹲鴟,即芋也。所謂「下有蹲鴟,至老 不饑」,卓氏之所以樂遠徙也。

按《洞天福地記》:第五大洞天青城山,周迴二千里,名 寶仙九室之天,在蜀青城縣。

按《方輿勝覽》,成都府路永康軍青城山,在本縣北三 十二里,《玉匱經》:「黃帝封為五嶽丈人,乃嶽瀆之上司, 真仙之崇秩。一月之內,群嶽再朝。一名赤城,一名青 城都,亦為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上有流泉懸澍, 一日三時洒落,謂之潮泉。天倉諸峰,屹然三十有六, 前有十八,謂之陽峰,後有十八,謂之陰峰。」

按《雲笈七籤》:「青城山,洞名寶仙九室之洞天,屬青城 丈人治之。」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青城山在灌縣西南五十里。」唐 杜光庭記:「岷山連峰接岫,千里不絕,青城乃第一峰 也。前號青城峰,後名大面山。山有七十二小洞,應七 十二候,有八大洞,應八節。道書以此山為第五洞天, 乃神仙都會之所。」

「成都山」,乃青城山之「案山」也,前臨麻姑洞,深不可測, 與諸洞相連。

《古蹟攷》:「赤城在縣北青城山。」

牡丹坪在縣西南八十里。自青城之長平山捫蘿而 上,由鳥道三十里許,平阜數十畝,有高樹蔽天。春深, 先花後葉,狀若芙蓉。譙定夫、李浩隱其中。宋范成大 詩云:「千丈牡丹如錦蓋,人間姚魏敢爭光。」

《范長生像》:在青城山中,有孫太古畫壁,侍中范長生 舉手整《貂蟬像》,特妙。其詩云:「浮世升沉何足計,丹成 碧落珥貂蟬。」

擲筆槽在青城山。相傳天師誓鬼,擲筆於石上,以成 槽,至今草木皆有墨點於上云。

青城山部藝文一

《青城山記        》唐·杜光庭

壬子歲七月十三日,青城鬼城山因滯雨崖崩,瀑水 大至,在丈人觀後,高百餘丈,殿當其下,將憂摧壞。俄 有墜石如岸,堰水向東,竟免漂陷。觀中常汲溪水,以 供日食,甚以為勞。自此瀑水出處,常有流泉,直注廚 內,其味甘香,冬夏不絕。東柱、西柱,金州之北,乾元之 南六十餘里,地名東柱、西柱,眾山連接,峰巒秀異。鄉 人云:「有山自南而來,北有巨石如柱,山穿柱過,因以 為名。」又東有數峰峭拔,一峰最高,云是蒲仙上昇之 所。蒲仙山下側延崖土及溪澗,中有石版篆文凡六 七處,人多不識,往往亦可尋見。

遊青城山記       明焦維章

成都之西縣有名山水者以十數,而灌勝灌之山以 百數,而青城尤勝。時嘉靖三載季春三月,余友馮子 廷器諗於眾曰:「青城之秀,甲於益州。天倉諸峰,左右 森羅,削壁嵁巖,望之蔚然,其翠欲滴。予田於其上,故 能詳也。諸君其弗靳於遊乎?予將披石竄雲,候君於 青山白石間,亦勝事也。」予乃偕諸友刺舟渡江,行平 沙中,極目百里,漸及於山下,一時林壑之美,已覺勝 絕。取道馬橋,掠牛心山,出橫山之下,有小溪,環崖而 東,可用灌溉。以岸善崩,水輒泄。前令續溪胡公使鑿 之,因崖為岸,民至今便焉。始信循良之不負吾民如 是也,為之嘆羨。過橫山,折而西,至石佛灣,田皆膏腴, 水四時不竭。又折而西,登小丘,土地坦衍,林谷迤𨓦, 望青城山、長生觀等處,尚在翠微煙靄間。問諸路人, 始得逕。北走里許,有二衲持瓣香,道傍迎之,乃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