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6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白鹿寺》,在武陽鄉。

義集寺在武陽鄉。

覺海寺在永平鄉。

碧泉寺在永平鄉。

寒水寺在興樂鄉。

太平寺在興樂鄉。

中峰寺在興樂鄉。

義興寺在興樂鄉。

龍興寺在興樂鄉。

龍居寺在縣坊廂。

馬祖庵,即「傳法院」,在讓祖塔前。

鐵佛庵在祝高嶺上。

兜率庵:在煙霞峰,與鐵佛、竺仙二庵相去里許。 竺仙庵即「藏山堂」,改為今名。

龍興庵「即己公巖。」

「般若庵」:即下火場,惟勁禪師所居。

中庵去觀音寺三里許。

石浪庵,在飛來船石下,名「下火場。」吳僧破門建。 回龍庵,去九龍盆里許。

《白門庵》:即古「蓮花庵」,諾諾禪師修建。

天足庵:在祝融峰頂。觀察鄧雲霄建。

菩提庵在玉清宮路側。

「半雲庵」在祝高嶺下,為嶽路遊人憩息之地。

明月庵在明月峰下。

「黃龍庵」在大坳下,往後山國清大路。

金蓮庵在崱屴峰下。

慧燈庵在岣嶁峰下。

曉谷庵在九龍盆下五里。育心師建。

綠蘿庵,在煙霞峰下,舊名「野雞潭」,去淨瓶巖二里許, 山茨和尚塔院。

三會巖庵去九龍盆里許。吳僧含濤建。

文殊庵:在雷祖峰下,與金蓮庵近。

天龍庵在雷祖峰下。

慈雲庵在雷祖峰下。

《地藏庵》:「在中山寺右」,僧正光建。

大佛庵在中山寺右。

圖通庵在中山寺傍。

香佛庵在爛柯巖下。

「青雲庵」:在毘佛洞下。

《寄隱庵》在隱身巖傍。

「白石庵」在紅花峰下。

石灰庵,在石水源上五松樹下,聞水田聲,即衡陽矣。 「淨善庵」,去祗陀林數里,後有風洞。

鐵牛庵,黑山下古剎也。明季有慈嚴師卓錫於此,繙 藏《方廣》。會火將及師處,安坐不動曰:「吾將脫此火。」風 回火反,師竟無恙。庵今存。

相庵在祝融峰下。

《鑑月庵》:在祝融西巖,牧夫法禪師建。

紫里庵在望嶽門外。

白桂庵在清涼寺下。

香水庵,「去石鼓書院」二里許,樞巡彭禹峰先生撰有 《碑記》。

塔院,在煙霞峰下,近衡嶽寺。見空禪師建。

竹院在回鴈峰,今廢。

石龍塘在岣嶁峰下。知休禪師建。

中山茅坪九龍盆三大禪林。

甘露林在嶽廟前。

菩提林在望嶽門外二里許。

祗陀林,在白石、採藥二峰之間,履元禪師習靜於此。 鴈麓禪林,在回鴈峰下,俗名「四十八願」,襄人袁奐有 《碑記》。

南嶽觀在華蓋峰下。按舊碑,「晉太康八年,徐真人靈 期、鄧真人郁之建造。梁天監二年,周真人靜真再加 弘葺,武帝賜莊田三百戶。」至隋大業八年,詔請蔡天 師法濤、李天師法超,住觀焚修,興行教法。衡州府庫 田疇什物,並賜觀資用。唐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請 張天師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為國焚修。高宗弘道 元年,請葉天師法善封岳,闢方四十里,充宮觀長生 之地。禁樵採,斷畋獵,罷獻珍,以為常典。觀內有田先 生「得道降真堂」、劉天師真堂。後有尹真人上昇壇。其 觀《碑文》,隋學士曹憲撰。今現存。

洞真觀在嶽麓。

銓德觀在紫霄峰頂。

「黃庭觀」,在集賢峰下,為魏元君修道處。

安寶觀在縣西一里許。舊以兵燹傾圮,今知縣朱袞 捐俸重建。

靜真觀在武陽鄉,今廢。

兜率觀在武陽鄉,今廢。

朱陵觀在武陽鄉,今廢。

東真觀在武陽鄉。

湧泉觀,在武陽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