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5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候無頗偏。四十二載昇元天,元天之樂不可言。身著 元衣坐紫府,蒼龍在左右,白虎朱方,翼翼朱鳥舉。騰 精躡景我為主,百靈守之誰敢侮。」或按長劍坐橫庭, 吐納日月含風霆。五龍冉冉隨降昇,倏而去之若流 星,忽而來兮雨冥冥,鬼車九頭匝火屋,山鬼倚樹惟 一足。飛蝗蔽天食百穀,長蛟鼓浪沈平陸,神君一顧 赤爾族。神君自居武當山,人能學之盡得仙。前有殷 房後馬田,陳摶尹軌相攀援。新開大殿凌紫煙,璿題 藻井相鉤連。神君居之樂無邊,保我聖曆億萬年。

大五龍靈應萬壽宮瑞應碑   前人

世祖皇帝初營燕都,歲十有二月,龜蛇見于高梁河 之上,召問諸儒臣。翰林學士承旨臣孝祺等對曰:「國 家受命朔方,上值虛危,其神元武,其應龜蛇,其德惟 水。水勝火,國家其盡有宋乎!此水德之徵應也。」詔即 其地建大昭應宮以祠元武。後七十有四年,復以今 上天壽節見于均州之武當山《大五龍》靈應萬壽宮。 《武當》相傳黃帝時,元武以三月三日降于此山。仁宗 天壽節適與神所降日同歲,遣使建金籙醮,祝釐其 山之五龍,後以為常。歲四月十有七日,是為今上天 壽節。至正二年,集賢院以元教太宗師臣傒節言,奏 以法師陳斯與行使事。時均、房之間久旱,入山而大 雨。及竣事之旦,焚章嚴陛之東,有赤蛇綠龜見其所, 盤回久之,忽不見。自郡縣陪祭官以下數百人,莫不 驚睹,以為禎祥,皆呼萬歲。襄陽守臣上其事集賢及 元教太宗師集賢,遂聞之天子,且請勒石本宮,以昭 神庥,乃詔臣傒斯為之文:「臣聞天地之應,必於其類。 惟於我朝默成世祖,而龜蛇於冰凝霜沍、水德行令 之時,見于定鼎之地」,不十年而宋亡,天下為一,此所 示天子受命之符也。今復以「雲行雨施、水德布澤」之 時,見于天壽節祝釐之所,必將復見中統之治如世 祖時也。矧皇上自即位以至于今,罷遊畋,遠聲色,日 進儒雅,講求聖學,聞一言之善,一諫之切,未嘗不嘉 獎采納。宵衣旰食,憂勤天下,思復中統、至元之治,蓋 十年「于茲。若以時則可矣,以其像固已兆矣。是祥也, 必不虛應,天下何幸,即日見之。」宮舊有閣,在元武殿 後。至正元年夏,本宮住持邵明庚、李明良,節歲計之 羸,會檀施之積重建之,累土為臺,崇二尋有半,樹三 甍之閣而三。其臺之崇,上六楹,以奉三元武像,下十 楹,列為三祠,中以祀神父母,左以棲蓬萊十真,右即 蜀之梓潼神,總名之曰玉像閣。閣方落成,而使者至, 神人若交焉。臣傒斯謹拜稽首而作歌曰:「聖人作兮 百神依,水德集兮應虛危。指靈山兮祝皇釐,玉虹拖 兮紫電飛。笙磬合兮斗柄垂,冠七星兮九霞衣。進有 秩兮退有儀,綠章騰兮啟天扉,風蕭蕭兮雲披披,永 介帝壽兮億萬期。赤蛇蜿」兮繞綠龜,外不驚兮內不 疑。來莫知所從兮去何之。神皇皇兮憺忘歸,斾元旂 兮劍陸離。嘉祥見兮大慶隨,吾皇永兮繼黃羲,如世 祖兮御九圍,神降祥兮無已時。

大天一真慶萬壽宮碑    程鉅夫

皇慶元年春三月,京師不雨,遍走群望,詔武當道士 張守清禱雨而雨。明年春不雨,禱而雨,又禱又雨,既 霑既渥,仍大有秋,兩宮大悅。初,均、房之間有山曰「太 和」,又曰「仙室」,以元武神居之,名武當,踞地八百里,峰 七十有二,最高者紫霄之峰。峰之最勝者曰南巖。巖 前有洞天二,曰太安、皇崖、天顯、定極風天。上出浮雲, 下臨絕澗。猿啼鳥嗥,豺虎所家,人可投足者,僅尋丈 許。道家言:「龍漢之年,虛危之精降而為人,修道此山, 道成乘龍飛天。」是為元武之神。至唐貞觀益顯,天下 尊祀。宋理宗時,詔道士劉真人住宮南巖,不克。漢東 異人魯大宥隱居是山,草衣菲食,四十餘年。救災捍 患,預知禍福,時人神之。天兵破襄漢去,渡河訪道全 真,西絕汧隴,北踰陰山。至元十二年,歸與道士汪真 常等修復五龍紫霄壇宇,獨結茅南巖。或請作宮庭, 曰:「非爾所及也,其人將至矣。」二十一年秋九月,師自 陝西來,年三十有一,願為弟子。大宥欣然曰:「吾遲子 久矣。」即授《道要》。明年春正月,大宥先法師躬執畊爨, 墾山鑿谷,種粟為食。「繼帥其徒,剪檜翳,驅鳥獸通道。 東自山趾絞口,七十里至紫霄宮,五里至南巖,巖北 下三十里五龍宮,又四十里抵山趾蒿口。三月三日, 相傳神始降之日,士女會者數萬,金帛之施,雲委川 赴。」乃構虛夷宮,拔木窮谷,刊石窮崖,即巖為宮。廣殿 大庭,高堂飛閣,庖庫寮次,既嚴且備。炫晃丹碧,轇轕 雲漢,像設端偉,鐘鼓壯亮,引以石逕,蔭以杉松,積工 累資巨萬計,歷二十餘載乃成。墾田數百頃,養眾萬 指。迨至大三年,今上皇帝儀天興聖慈仁昭懿壽元 皇太后聞師道行,遣使命建金籙醮微罡闕,及禱雨 輒應。賜宮額「天一真慶萬壽宮」,置提點甲乙住持。制 加神父號啟元隆慶天君明真大帝,神母號慈寧玉 德天后,璦真上仙,賜師號體元妙應太和真人。延祐 改元春二月,大司徒臣羅原奉皇太后旨,命師乘騎 奉香幣還山致祭。冬十月,集賢大學士臣陳灝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