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5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翠石黏雲濕,寒巖帶蘚深。樹函懷古意,水印讀書心。

經濟神猶在,幽棲逕可尋。青氈吾舊物,稅駕臥山陰。

《前題》
趙善堅

低帽白蕉衫,跨馬北巖路。為我撤炎歊,時有清風度。 杖策躡遊屐,捫蘿窮幽趣。怪石鳴瘦筇,狹徑窘危步。 雲間啟洞深,玲瓏天巧露。僧居羅上下,鐘聲答晨暮。 長笑排翠靄,圍碁驚振鷺。陶寫屏絲竹,恐為風景污。 拂蘇題蒼崖,縱橫醉中句。茲遊豈易得,載酒莫辭屢。

《前題》
張嗣古

雨餘山石洗孱顏,臥虎蹲羊各自閒。杖履貪穿秋色 好,不知衣惹蘚痕斑。

其二            ,《前人》。

迢迢綠野送平流,喚得風光入小舟撐破蘆花波底 月淡煙衰草不勝秋。

其三            ,《前人》。

長松吹斷晚來風,水底輕溶落照紅。獨立黃昏無一 事,好山忽在暮雲中。

大庾嶺部彙考

江西、廣東之《梅嶺》。

大庾嶺,即梅嶺也。在今江西南安府城西南二十五 里,廣東南雄府城北九十里。一名「臺嶺」,一名「東嶠山」, 一名「涼熱山」,一名「塞上嶺」,東西連亙數百里。小庾嶺、 莊彭嶺、五里山、青龍岡,皆其支脈所分也。其嶺自古 為驛道,但險峻難行。唐張九齡開鑿,至今可通車馬 焉。

大庾嶺圖

大庾嶺圖

按《史記註索隱》曰:「豫章三十里有梅嶺,在洪崖山,當 古驛道,相傳以梅將軍名。」《越絕書》云:「越王子孫姓梅 氏,秦并六國,越王踰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從至臺 嶺,家焉。而築城湞水上,奉王居之。鄉人因謂臺嶺為 梅嶺。」及統眾歸吳芮,留其將庾勝兄弟居守梅嶺,又 稱大庾嶺。

按《水經溱水注》:「連水出南康縣涼熱山,連谿山即大 庾嶺也,五嶺之最東矣,故曰東嶠山。」斯則改裝之次, 其下船路名漣谿,漣水南流注于東谿,謂之漣,庾仲 初謂之大庾嶠水也。

按《南康記》:「秦守五嶺,第一塞嶺即大庾也。通道交廣, 此其咽喉。」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江南名山大庾,在南安軍 大庾縣西南二十里,一名塞上嶺,即五嶺之一,五嶺 之最東者,亦曰東嶠。漢時呂嘉反,漢軍伐之,監軍姓 庾,城於此,故謂之大庾嶺。」《唐志》:「在虔州南康縣。高駢 繇大庾擊賊廣州。」「南康」即「南安軍。」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南安軍當五嶺之一。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大庾嶺在南安府城西南二十 五里,漢高祖時,梅鋗駐兵嶺下,因名梅嶺。破秦有功, 封臺侯,又名臺嶺。武帝時,庾勝築城于此,又名庾嶺, 為五嶺之第一也。」

按《南安府志山川攷》:「大庾嶺在府治南二十五里,漢 武帝時,庾勝築城于此。又漢高祖時,梅鋗駐兵嶺下, 因名梅嶺。破秦有功,封臺侯,又名臺嶺,為五嶺之第 一也。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轉九磴而至,頂極峻,人難 登之。唐開元中,詔內供奉張九齡鑿嶺巔為路,兩峽 夾道,嶺分南北,是曰梅關,即名橫浦關。舊有雲封寺」, 又名掛角寺,今為曲江祠。《春秋》祀文獻張公。宋淳熙 間,知軍管銳多植梅以實其名。咸寧間,知軍趙孟適 以嶺下官驛上皆梅,扁曰「梅花國。」明成化己亥,知府 張弼重修嶺路。

小梅嶺在便嶺稍西北,與庾嶺聯絡。唐開元以前所 入之路由此,故又名「小梅關。」

印山:在府治南二里許,舊名「七星」,與梅嶺祖龍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