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5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士汎舟江上以求之,而後眾論定于一也。」余曰:「石之 為物,塊乎其形,未與水遇,不聞其鳴;水之為物,湛乎 其清,未與石鬥,曷嘗有聲?彼《函胡》《清越》《窾坎》鏜鞳之 音,果出于水耶,抑出于石耶?」王子曰:「不然。夫水之性 動,石之性靜,動靜相摩,厥聲以應。水之質柔,石之質 剛,剛柔相盪,厥聲以彰。是非水之聲也,亦非石之聲 也。水石相搏而聲出焉,此石鐘之所以名也。夫峭壁 巖巖,鐘之銑角也;懸蘿裊裊,鐘之《旋蟲》也;丹崖翠壑, 鐘之簨簴也;驚濤駭浪,鐘之撞杵也。是鐘也,蓋天地 為爐,萬物為銅,陰陽為炭,造化為工。齊侯不得銘其 績,而鳧氏無所與其功也。嗟夫!洪水橫流,巨浸稽天。 象罔出而侮人,螭蜃過而垂涎。民其魚矣,尚何鐘之 聽焉。今吾與子脫介鱗而弁冕,去沮洳而宮室,汎蘭 舟以遨遊,聽水樂以自適。揆厥所元,伊」誰之力耶?于 是相與徜徉眺望,咨嗟感激。已而雲消風止,浪平響 息,水天相映,瑩然澄碧。返而登舟,呼酒相酬,乃鼓枻 而歌曰:「駕吾舟兮汎長江,馮夷起舞兮酌我以羽觴。 侑以嘉樂兮鼓鐘喤喤。慨念上古兮濁流湯湯,孰致 平成兮孰理懷襄?願銘此鐘兮紀神功,千秋萬歲兮 永不忘。」

遊石鐘山記        羅洪先

昔酈氏注《水經》載石鐘山,以為風起微波,激石有聲, 不詳其故。東坡夜艤漁舟山下,聽其所以鳴者,本石 多竅,遂為辯以補其遺。丙午春,余過湖口臨淵,上下 兩山皆若鐘形,而上鐘尤奇。是時水未漲,山麓盡出, 緣石以登,若伏軾昆陽,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則 縱觀咸陽,千門萬戶,羅幃繡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猶 佛氏言「海若獻琛。」珊瑚珠貝,金光碧彩,錯出於驚濤 巨浪,莫可辨擇。睇而視之,垂者磬懸,側者筍茁,缺者 藕折,環者玦連。自吾栖巖穴以來,攀危歷險,未有若 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實其中,亦復喑然。故 鐘之制,甬則震,弇則鬱,是石鐘者中虛外窾為之也。 虛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餘而應且遠。今夫甕盎罌 卣,均虛器也,注之水則甕盎不若罌卣之聲,此中外 大小之驗也。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嗚呼! 石本無聲,虛猶足以召之,又況人之心乎?是石當彭 蠡入江處,眾流迸駛,湍迴洑射日。《月消》石雖堅,不 勝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備。鑽研磨刮之工,瑩瑩如玉。 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頑悍而輪囷,略不相肖。然 則風靡波蕩,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虛者,固有道耶?因 記以俟好古者。

遊石鐘山記         章潢

九江湖口縣有石鐘山,酈道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 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唐李渤始訪其 遺跡,得雙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蘇 文忠以陋其言,嘗因夜月乘舟造絕壁上,下聞有大 音,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回至港口, 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 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周文忠公亦嘗遊其 處,而其所錄上下鐘山之景為頗詳,嘗疑其論之不 一。今年秋七月既朢,因督學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 詣北鐘山。山皆大石,側立于江濱,高可千餘丈。左有 觀音閣,閣有小軒,適臨鐘石之上。老人與寺僧宏鋐 指予曰:「此北鐘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閣後,履嶄巖,觸 荊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雲」,蓋頂也,僅可容二三人。 憑闌一望,小孤、五老、香爐、二祖、五祖諸峰,如拱如抱, 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 于此,而後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 嵐光,悠然之景,可以遊覽得,而不可以筆舌狀。返而 登岸,徑造鐘石之下。「俯而觀之,石皆罅穴,水落風息, 不能鐘鳴。」《九江》復回,與進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 其處,風怒浪急,舟不能艤。乃上閣之小軒,聆之,誠噌 吰如洪鐘然,餘石無此聲。酈元之《紀》,蘇公之辨,良足 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詣南鐘山,山下亦有觀音閣, 臨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鐘山,其景則不如右。石中缺 十餘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鐘石也」,蘇公有記刻其上。 正統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跡尚新。詳察南 北諸石,下俱穴竅,風水搏之,皆能有聲,何獨此石以 鐘名?蓋諸石負土而側立,下虛而背實,故其音濁。惟 此石突然特立於水中,中空而下虛,故其音如洪鐘 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擊而辨其清濁,則疏矣。然疑 蘇公當時所遊,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獸奇 鬼森然欲搏人者,楊次山所謂「真山從作假山看」者, 正此謂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鐘山恐未到也,故其景 不見稱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