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3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柏。」

《玉笥峰》在銀山頂,號「金箱玉印。」

五峰在國清寺側。正北曰「八桂」,東北曰「靈禽」,東南曰 祥雲,西南曰靈芝,西北曰「映霞。」前有雙澗合流,南注 大溪。《九域志》以齊州靈巖、潤州棲霞、荊州玉泉,并國 清為四絕。

《水塏西峰》在縣北二十里,僧普岸所棲。

紫凝峰,在縣西三十五里。智顗誦經,有紫雲繞護,故 名。

大雷峰在縣北大慈寺主山東有蜜蜂洞在焉。 九折峰在縣東北三十里十都。智顗宴坐立道場處。 孫綽所謂「既克隮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是也。 蓮花峰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十三都。以狀如蓮花,故 名。

通元峰在縣北六十里十一都。僧德韶嘗卓菴于此。 香柏峰在縣北六十里十一都。以山多柏木,故名。四 望陰崖,垂磴萬仞。

列秀峰在縣西北六十五里,萬年寺西。

蘆峰在縣西九十里三十七都,淨慧寺前。舊傳葛元 植蘆于此,下有蘆洋、蘆坑。

浙峰在縣西九十里三十二都。一作「岊崷。」又有匼崷, 在縣東四十里。胡崷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菡溪峰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一都,又名「翠巖。」四面懸 絕,峰頂坦平,桃竹秀麗。

華琳峰在縣西北一十八里十二都。

香琳峰在縣西北三十里十二都。

玉泉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觀前。

「瑞雲峰」亦在觀前。

紫霄峰在福聖觀前。

臥龍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桐柏山之側。

香爐峰在縣東北五十里十一都。以日出時有紫煙, 故名。

蒸餅峰在石梁北,出根子。昔僧曇猷欲渡石梁,訪方 廣寺,有石如屏梗之,號「蒸餅。」

白雲峰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太平興國寺側 大隱峰,未詳處所。宋錢厚之建雙清堂于其下,王銍 為《記》。

瓐峰在縣南十里二十都。 玉女峰在縣南二都。

白郎巖在縣西北三十里十四都。齊僧普耀自遼東 憩此,有神號江白郎,告曰:「此吾所居。」以師有德業,推 以相奉,故建寺,號曰「白巖。」唐長慶四年,令白餘豐首 禱雨焉。時有異物似龍,自穴而出,至寶曆初,再禱亦 然。王展為之記。

百丈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觀西北。與瓊臺相 望。峭險束隘,四山牆立。下有龍湫,翠蔓蒙絡,水流聲 潀然。盤澗繞麓,入為靈溪。由高視下,凄神寒骨。北望 石口,呀然如張頤,亦號「獅子巖」,有石床可盤踞。 獅子巖在繫船山北口,呀然如獅子,故名。下臨小溪, 險峻不可陟,惟可仰視,有石棺、石櫃、石爐之屬。舊傳 天台本東海島嶼,理或有之。東望有小亭,即龍祠。 翠屏巖在縣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八峰山上,下有 龍湫。《志要》云:山形壁立如屏,故名遠望山勢中平如 案,兩端略起,似展誥軸,又名展誥屏。

曹家巖在縣西三里二十都。有靈康行祠,今廢。旁有 小湫,舊名「五龍潭。」

龜巖在縣南五里闡法寺側,三巖相連,其上如一。元 至元中,忽一夜雷雨,有聲轟然。旦視之,其巖左脅橫 裂,闊十數丈,深不可測。

寶陀巖在縣北二十里十一都。

捨身巖在縣北二十里石橋側。

佛巖在縣南一十里二十都。峭壁屹立如大屏,其色 丹赭,號「小赤城。」

隱身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觀。

隱巖在縣北三十一都,神跡石之東。

麻姑巖在縣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巖。」

靈巖在縣西五十里三十二都。巖洞虛迥,有石如案, 與浙崷山相連。中有小嶼,號曰「文嶼。」左右魚石盤列 映帶。

響巖在縣東七里,人呼之輒應。

大小石鎖巖在縣西北十五里,福聖觀西。盤折峭峻。 舊傳其地積陰,夜聞呻吟聲,云「是冥司拷掠之所。」按: 唐裘甫作亂,王師會戰于此,豈死者之精魂未散而 然耶?

鑿字巖在縣北三里十一都,巖上有「萬松徑」三字,各 廣八尺,不知何時所鑿。由巖至國清,昔列兩行大松, 今無。

鷹嘴巖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

拾得巖在國清寺。俗傳寒山拾嬰孩于此,即名「拾得。」 烏石巖在縣北五里十二都赤城南。又名烏岡。 顧儒嶺在縣東一十五里十都。舊名東有「顧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