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雲根石去宮一里,與仙跡巖相並。狀如片雲,從地湧 出,類飛而未起也。《萬曆志》作「苦竹塢。」

響石在大滌洞內。遊者擊之如鼓,聲聞一里許。疑即 《萬曆志》所載「洞門石鼓」云。

馮村在沖天觀前。昔居人多馮姓,因以名村。

嶺上,在清真道院前。

《麻居塢》,在仙跡巖前,由是入「飛玉亭。」

「下塢」「自清真洞」牌門入,居民之湊。

「上塢」入塢,有居民十數家。泉泓一派,十家同此源也。 上有《石府君廟》。

大塢,自東天柱嶺趾折度小嶺,循溪平路達邑中。 柴竹塢,在青檀山西。

《廚院方池》唐大曆五年,令尹范公愔與道士坐石上, 俯見泉脈浸潤,因命鑿池,以便公廚。

《新池》,唐大曆中,縣令范仲將鑿。

三池,在洞天福地門內路旁,唐乾寧間錢王所開。壘 石為暗溪,約里許通天柱,流泉瀦蓄其中,左二右一, 形如「品」字。

丹泉亦名「天柱泉」,發源最高,歷天柱山而下,初聞殷 殷若雷,至大滌洞西百餘步乃出,有方池瀦焉,甘洌 不竭。天宇晴明,則丹光旁浮,濃苔柔蘚,滉為紫暈。一 境田疇,咸仰灌溉。

翠蛟泉,在宮之洞天福地門外。以東坡「亭下流泉翠 蛟舞」之句,故名。

撫掌泉在宮內龍祠下。昔仙人撫掌而泉脈湧,故 名。

「冷泉」在宮外元同橋三池上。

桃花泉在龍洞西數十步。出石罅間橫注入溪。昔人 每見有桃花片流出,故名。

「飛瀑泉」,在青檀山右。白練飛布,勢如瀑布,故名。 「洗藥泉」,在石室洞前。

「飛玉泉」其水下流徑玉泉橋。

泂酌在青檀山。越小石門,有泉如線,自石罅出注石 穴,穴如仰盂而方,曰「泂酌。」

「鏡潭」泂酌下流有石竇,泉清可鑑,故名。

月窟在泂酌之旁,有巨石,圓竅玲瓏,廣二尺許,深可 五六尺,曰「月窟。」

冰壺,在月窟之西,更得一石竇,貯泉清寒,曰「冰壺。」 雙仙橋,在九鎖山門外。晉郭真君與葛仙翁倚杖講 道于此,故名。

玉泉橋,去雙仙橋二里餘,在東天柱嶺下,飛玉泉由 此橋出于澗,故名。

鳴鳳橋,去玉泉橋六十餘步,在雲根石左,鳴鳳巖邊, 故名。

會仙橋在棲真洞門前。入宮大路,跨澗為橋。《嘉靖志》 曰:「閭丘先生與錢武肅王相度地理,鑿石架橋,故名 元同橋」,去鳴鳳橋三百餘步。

朝元橋在宮外四里,由天柱入宮大路,俗呼「湖塘橋。」 宋咸淳中增構高廣。

《古蹟考》:「武帝郊壇在大滌洞前,漢武帝所創,今其址 無存。」

祥光亭在縣西南大滌洞口。

清音亭在大滌澗路之旁,丹泉池上,乃天柱發源之 竇,水瀠洄亭間,循流以入于沼,清泠可聽,取《左太沖》 「山水有清音」之句。

《右軍碑》,在大滌山洞霄宮內玉皇殿前,歲久剝落,尚 存十餘字。

按《臨安縣志輿地考》:大滌山二十五里,《道經》為第二 十四洞天,名曰大滌元蓋之天凡四峰,穹窿千仞,居 之可以洗滌塵心,故名。其麓為九鎖山,縈迴環抱,左 右址相錯者九。中溪流界斷,從溪度小石橋,有九峰 拱秀,坊一天關,二藏雲,三飛鸞,四凌虛,五邇真,六龍 吟,七洞微,八雲璈,九朝元。上數百步為鳴鳳橋。宋建 炎間造鳴鳳洞,石門阻隘。吳越王時,有鳳凰來,因名, 併名地為靈鳳鄉。右度會仙橋入棲真,左入洞霄宮。 宋理宗御書「洞天福地。」今門廢,扁移方丈。有翠蛟亭, 宋高宗建。泉自三池流注入澗,洶湧若雷,飛映山林, 作紺碧色。再上為聚仙亭,元同先生創以占氣者。乾 寧中,眾聞亭上環珮聲報先生,先生曰:「仙官朝謁北 辰,今日聽講《上清大法》,至此亭爾。」故名。有元同橋,先 生與吳越王相地注水,築此橋。橋東有冷泉,出石齒 間,寒若冰雪,有天下名山坊。坊內三池,路左二右一, 若品字然。吳越王自大滌洞前疊石為暗溪,接天柱 泉。入池復為暗溪,曲折五六,匯翠蛟亭又上,寬平可 數十畝。自黃山中天「柱來。」風清氣和,土腴泉潔。漢武 元封間建宮壇,晉郭真君結茅居之。唐為天柱觀,宋 為洞霄宮。《御碑》書法甚佳,但經火不可讀。中為無塵 殿,亦名三清,後為方丈,祀朱文公熹、李丞相綱。二公 皆提舉洞霄宮者。左有鳴鈴洞,風作則鳴。有玉皇觀, 皆用柏木。殿左有撫掌泉,吳越王撫掌招鶴,鶴下而 泉湧,清冷可愛。古詩有「卻疑三尺底,別是一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