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0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失其一。洪武間遷寺東麓,舊池遂涸。從寺東馬鞍山 下通出。宣德間水竭。正統元年久旱,又涌出如初。 西折為桃花塢。道光泉,宋熙寧間,僧道光劚 宋熙泉。涉左有東澗。石邁《古跡編》云:「梁處士劉訏隱 此,精釋典,常聽講于鍾山諸寺,因卜築宋熙寺東,有 終焉之志。」

茱茰塢《金陵志》云:「宋道士陸靜修餌茱茰于此。」 山之南,有岡,曰獨龍阜,峰曰玩珠,梁釋寶誌墓在焉。 浮圖五級,今移置東麓。

塔之西有洗缽池、落義池,而猿驚鶴怨二谷則係後 人增名也。東山巔有定心石,山之半有井,其泉與江 潮為盈縮,名應潮井。《酉陽雜俎》云:「蔣山有應潮井,在 半山間,俗傳與江潮相應,嘗有破船朽板自井中出。 貞觀中,有牧兒汲水,得杉板,上朱漆字曰:『吳赤烏二 年豫章王子駿之船』。」《古跡編》云:「應潮井在蔣山古頭」 陀寺後。

舊志所云,井與江近,地脈相通,或有之,餘不免附會。 南麓有霹靂溝,有曲水。晉海西公疏以宴百僚。宋時 以三月三日祓除于此山之支迤邐而南,隱然嶐起 者,為龍廣山。《唐·地理志》云:江南道,其名山衡、廬、茅、蔣。 朱紫陽亦云:天下山皆發源干,岷山、蔣山,實其脈之 盡者。自孫吳建都以來,便稱佳麗。名賢勝蹟,茲山為 特富,琳宮梵宇,窮極華美,計七十餘所,今無復存者, 亦據載籍稱其名云。

劉勔別墅在鍾嶺南,聚石蓄水,為棲息地。朝士雅素 者多從遊。

「招隱館」在西巖下。宋文帝築,居雷次宗。

會宗堂,晉謝尚、齊朱應、吳苞、孔嗣之、梁阮孝緒、劉孝 標並隱于此。唐大曆中,處士韋渠牟亦隱此,號「遺名 子。」顏真卿題其堂。

「兩翁軒」、「定林寺」、「艸堂」寺在山西,齊周顒建,以居僧慧 約,即顒舊隱所。

大愛敬寺,梁武帝建。

太平興國寺在獨龍阜。梁天監十三年即寶誌塔前 建開善寺。唐乾符改為「寶公院」,南唐後主改為「開善 道場。」宋太平興國五年,詔修繕,改今名。

靜壇,梁侍中周捨立,武帝問壇何如,曰:「風不鳴條,雲 無膚寸。」鹿巾黃帔甚多,白簡朱衣罕至。

明慶寺,在八功德水前。

秀峰院,即寶林院。有琪樹在法堂前。

翠微寺在寶珠峰之巔。

悟真菴,在《八功德水》前。

定林菴,宋王安石讀書處。米元章榜曰「昭文齋。」李伯 時畫公之像于齋壁,著帽束帶,神彩如生。安石歿,齋 常扃閉,遇重客至,寺僧開戶。客忽見像皆驚聳,覺生 氣逼人,寫照之妙如此。

崇禧萬壽寺元泰定四年建。

又有七佛菴、霜筠菴、雪竹菴、宋熙寺、白蓮菴、彈琴石、 朱湖洞,茲山之可紀者。南齊時,崔慧景遣千餘人,魚 貫緣山西巖,夜下鼓譟,臺軍震恐。侯景反,邵陵王綸 率西豐公大春等馬步三萬,發自京口,直據鍾山,景 黨大駭。陳大寶元年,齊軍潛至鍾山,踰龍尾,皆此地。 按《上元縣志山川攷》:「鍾山在縣東北朝陽門外,周迴」 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東連青龍山,西接青溪,南 有鍾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岧嶢嶷異,實作揚都 之鎮。諸葛亮云「鍾山龍蟠」,蓋謂此。明朝孝陵在焉。 嘉靖中,詔改神烈山。

鍾山部藝文一

《鍾山遊記        》元·胡炳文

「江以南,形勝莫如昇,鍾山又昇最勝處。」予至昇,首過 上元,謁明道先生祠,禮畢,即度關遊山,夾路松陰,亙 八九里,清風時來,寒濤吼空,斯須寂然如故。路左入 半山,先是謝太傅園池,荊公宅之,捐為寺,至今祠公 與傳法沙門等出行三四里,又入一寺,弘麗視半山 百倍。龕鏤壁繪,光彩奪目,詭狀萬千。兩廡級石而升, 四五十丈,始至寶公塔。塔邊有軒,名木末。履舄之下, 天籟徐鳴,浮嵐㬉翠,可俯而挹。下有羲之墨池,投以 小石,遠聞聲出叢葦間。徑陿荒蕪,遊客罕至,獨拜塔 者累累不絕。長老云:「寶公巢生」,里人朱氏取而子之。 後成佛。凡禱水旱疾疫如響,語多不經。由塔後循山 而左,過安石讀書所。山石崛壘,忽敞平原。修篁老檜, 萬綠相扶。風鳴交加,猶作當時唔吚聲。又行數里,休 于觀音亭。其傍八功德泉,有聲鏘然汨汨。至亭下,則 囦然以涵。或謂「病者飲此,立瘳!」眾皆飲,予以無疾不 飲,遂回塔後,攀松升磴。六七里至山椒,鉅石人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