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兵相拒處。

按《滎澤縣志山川》:「廣武山、三皇山在縣西十里,二山 相連,其上有東西二城,即楚漢相拒處。」

敖山在上二山之西。平野處可以屯兵,翳薈處可以 設伏。餘語同《府志》。

《古蹟》古戰場在廣武山下。

鴻溝一名「廣武澗」,楚漢割此為界。

古城蓋滎陽舊城,在縣西南十里。上古高辛氏之墟。 商為囂仲丁遷都處。周為東虢國,楚數圍漢于此。 敖倉,在縣西廣武山頭。秦初,敖氏築倉于此,酈生勸 漢高祖「據敖倉之粟」,是也。

《五龍頂》五峰對峙,旺氣鍾焉。

寺廟,嶽山寺在縣西十五里,嶽山之阪,下有黃河遶 流,前有群峰競秀。

武安君廟在縣西南十里廣武山麓,其塚在焉。 「呂公堂」在嶽山之阪。

「五龍宮」,「在古城東南隅。」

《塚墓》秦白將軍塚在古城東北,後人廟祀焉。

《漢紀》「信塚,去古城百步。」

周苛塚在紀公塚東。漢高祖出滎陽,留苛守城。羽攻 破使降,不屈,羽怒,烹之,葬此。

唐檢校大理卿鄭善果墓在廣武原。

尚書左丞孔戣墓在廣武原。

左拾遺魯國公孔緯墓在廣武原。

《形勝嶽山聳翠》在縣西北廣武山頭。峰巒陡峻,徑道 盤折,瓊宮寶剎,隨曲布置。每至節候,騷人遊客,絡繹 不絕,亦一方之勝境也。

廣武晴嵐屏翰,縣城之西。峰岫參差,洞壑㟏岈。昕夕 霞光蒸起,圖畫難罄。

《鴻溝暮雲》:此楚、漢對壘處也。兩岸聳立,赤色輝映。據 鞍眺望,氤氳之氣襲人。

《古城牧唱》:「此春秋之東,虢地。楚破,久廢不治。迄今壁 壘頹圯,遍地瓦礫。宜綿宜穀,載耕載耨。涖斯者不無 《黍離》之歌。」

按《汜水縣志山川》:「廣武山在城北二里許,古名三皇 山,楚漢對壘於上,故更今名。」《資治通鑑注》曰:「廣武在 敖倉西。三皇山有二城,東曰東廣武,西曰西廣武。唐 太宗擒竇建德於山陰濱河之處,其山沿河東趨,延 袤六十里,無起伏逶迤之態。西盡於玉門,與大伾相 對,勢如排闥,故名玉門。東過河陰,盡於滎澤之西,官」 渡之濱,雖聯三邑之壤,而汜之境內所有者業已過 半焉。其山與「五雲、三峰」、「蘭若」、「大伾」,皆汜山之名且大 者。

孤柏嘴,在廣武山之上,距城十里。一阜北出砥柱河 流。唐初,其上有古柏一株,盤曲數畝,秦王曾避雨於 其下。

牛口峪,在孤柏嘴下,竇建德敗走之處。

《古蹟》:「囂城去邑東北二十里廣武山上。商仲丁因亳 都有河決之患,遷都于此。」

廣武城去邑城東北五里廣武山之原。唐武德四年, 既平鄭、夏,乃築此城,置鄭州治,以汜水縣附之。垂拱 四年,改為廣武縣。王摩詰《詩》曰:「廣武城邊逢暮春」,此 之謂也。今小武村僅存遺址。

按《河陰縣志山川》:「廣武山在縣北五里許,古名三皇 山,楚漢對壘,後更今名。逶迤曲折,綿亙數十里,西起 於汜,東止於滎,外捍大河,內環厚壤,上有九頂十八 峪,及漢唐歷戰遺址,為河邑之鎮焉。」

敖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即廣武山支巘也。沿河入境, 約二里許,伏地如平原,經數百步,峰巒突起,兩崖壁 立,中僅容輪蹄焉。蓋懷河之門戶也。《詩》曰:「搏獸於敖。」 《左傳》謂「晉師在敖鄗之間。」又謂「士季使鞏朔、韓穿帥 七覆于敖前。」呂東萊曰:「士季設伏于敖。」皆謂此山。 虎頭頂,在縣東北十里許。岡巒突兀,狀若虎形,故名。 招子頂,在縣北十六里。王陵以兵屬漢,項王欲挾以 歸楚,取陵母置軍中,遣使招陵。陵母私對使者泣曰: 「願為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終得天下,毋以老 妾故持二心。」遂伏劍死此。

《駝駱》頂,在縣北十三里。形似駱駝,故名。

摩旗頂在縣西北十一里。樊噲曾摩旗其上,因名焉。 土人訛稱「磨盤頂」,蓋誤也。上有高祖廟遺蹟。

太公頂,在縣東北十四里。即項王欲烹太公處,今楚 王城猶在也,城內有太公臺。

鋪頭頂去縣西北十五里。秦運粟敖倉,沿途置鋪護 行,名其山為「鋪頭頂」,今沿山莊村皆稱「鋪頭」云。 敖峰頂去縣西北二十里,即敖山上一峰也。下為秦 時置倉處。

飛龍頂去縣西北十七里,一名霧雲頂。四圍翠巘參 差,中一峰暴起,如飛龍狀,盤路紆迴,比至嶺,歷數百 折,折皆異狀,四望環山,伏懷抱間者,行人蘧蘧若蟻。 秦王頂去縣西北十八里,廣袤數畝,既平且闊,唐太 宗驅竇建德處也。今上有秦王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