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王屋山圖

王屋山圖

按:《書經夏書禹貢》:「底柱析城,至于王屋。」蔡傳王屋,《冀州 山地志》:在河東郡垣縣東北,今絳州垣曲縣也。晁氏 曰:「山狀如屋。」

按《山海經·北山經》「賁聞之山,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 是多石。」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澤。」今在河東 東垣縣東北。《地理志》:「王屋山,沇水所出。」「沇」聲相近, 殆一水耳。沇則濟也。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垣。」《禹貢》「王屋山在東北,沇 水所出,東南至武德入河。」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垣有王屋山,兗水出」《史 記》。魏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 按《晉書地理志》河東郡垣。王屋山在東北,《沇水》所 出。

按:《魏書地形志》:「邵郡,萇平。」有王屋山。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王屋山在河東垣曲縣 東北也。昔黃帝受《丹訣》于是山也。

按:《隋書地理志》:「河內郡王屋。」有王屋山。

按:《唐書地理志》:「河南郡王屋。」有王屋山。

按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第一王屋洞,小有清虛天,周 圍萬里,王褒所理,在洛州王屋縣。」

按《圖書編山西山攷》:「沁州山曰王屋,在陽城南境,有 仙宮洞天,廣三十里,《禹貢》所謂析城至于王屋是也。」 按《山西通志山川》,「王屋山在澤州陽城縣南八十里, 其西南跨垣曲縣境,秀麗極高,有仙宮洞天,廣三十 里,《禹貢》所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又在平陽府垣曲 縣東北六十里,山勢巍峨,東抵濟源。

按《澤州志山川》:「王屋山在陽城縣西南百里,以其形 如王者車,故名。」《道書》云:「王屋名小,有清虛之天」,上有 軒轅黃帝廟,唐司馬承禎及煙蘿子修真于此。東北 有王母上下二洞。晁氏書注:「在河東垣曲。」吳任臣云: 在濟源。劉會孟云:在澤州。據《金史·地理志》,《方輿勝略》 《廣輿記》俱載於陽城境。元好問詩云:「仙人龍嶠玉為」 鞭,石穴留書世不傳。弱水蓬萊三萬里,青山今古幾 何年。

按《陽城縣志山川》:王屋山在縣東南百里,《道書》第一 洞天,小有清虛之天。《真誥》曰:「王屋山,仙之別天,所謂 陽臺也。」按晁氏書注云:在河東垣曲縣,山形如屋,故 名。吳任臣云:「在河南濟源縣。」劉會孟云:在山西澤州。 唐武德間,曾升縣治為澤州。據《金史·地理志》曰,陽城 有王屋山。明程百二《方輿勝略》、陸應陽《廣輿記》俱載 縣境。按《平陽府志》語同

按《垣曲縣志山川》:「王屋山在縣東北六十里,上有天 壇,為縣八境之一。」

名景天壇秋曉,天壇山也。出濟邑拱垣城,有天在上, 無山與齊,卓然王者之屋,巍乎仙人之都。初秋氣爽, 依稀海市蜃樓;平旦色嵐,彷彿蓬壺瑤島。此一景也。 按《河南通志山川》:「王屋山在懷慶府濟源縣西北百 里,以其山形如王者車蓋,故名。《禹貢》曰:『底柱析城,至 于王屋。其絕頂曰天壇,山峰突兀。其東曰日精,西曰 『月華』』。」上有石壇名「清虛」,小有洞天,唐司馬承禎修道 之所。

按《懷慶府志山川》:「王屋山在濟源縣西百里,《禹貢》王 屋即此。其絕頂曰天壇,東為日精峰,西為月華峰。壇 北曰小有洞,為天下洞天第一。又北為五斗峰,其下 濟水之源,太乙池在焉。天壇上古松數十株,皆千百 年物。上有三清諸殿,因燬于火。濟人欲重修,盡伐之 以為殿棟梁。遊人皆為太息。」

王母洞,在天壇北。古傳黃帝會西王母之所。山半有 龕,深廣數丈許,仰視有穴,如井下懸,好事者攀緣而 上,行半里,莫知其底,遂反。世說與平陽洞相通。《洞淵 集》云:「周迴一萬里,乃小有清虛之天,三十六洞天第 一。」杜少陵詩:「萬古仇池地,潛通小有天。」即此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