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奉金身如來,修丈餘,跣而端立,足踏石板,下藏玉匣 金瓶,貯舍利三顆。東北壁上嵌《法華石經》一部。西壁」 為《雜編》,有白石柱以豎四隅,若撐其頂。洞之底復有 二洞,不可測識。總之七洞皆藏石經也。石經板約方 三四尺,層累相承,從洞口窺之,有煖氣襲人。但石扉 封固不可開,開則有風雷之變。考碑記,自北齊至隋, 有沙門靜琬發願刻十二部經,藏之此山。後其徒續 成之,歷唐、宋、遼、金功始成。其半在石洞。半在西峪之 寺塔。噫真稀有之事哉。

《石經山記》
蔣德璟

范陽懷玉鄉西北,山水秀異。出獨樹村北行四里許, 兩山對峙,外隘內豁。小溪中出石峰,參差如犬牙,水 觸石流,潨然有聲。沿溪前行十數里,有巨石數十,橫 布水中,躡之以渡。登平岡而望,四山多離絕之勢,峰 巒峙立,如書空之筆者,不可勝數。其中有一山若火 燄,而草樹獨茂。問諸牧童,知為「白帶山,而《小西天之》」 境在焉。迤邐至山麓壁立,似不可登。徐之,有磴道,循 山之偏脊直上,行者前後頂踵相接,凡三憩息,始及 山之半,有石室,題曰《義飯廳碑。志》云:「唐乾符中僧藏 賁所建」,欲俾遊者至此,不必齎糧也。由廳前折而東, 鑿石為道,廣不滿尺,橫於山腹者一里許。將折而北, 則條石為階,凡九十九級。上至平處,行百餘步,復有 階如前,級差少。自其上平折而南,有石堂東向,方廣 一丈五尺許,名曰「石經堂。」堂有几案罏瓶之屬,以祀 三寶,皆石為之。其上天然如帳頂,下則甃石以平其 地。三向之壁,皆嵌以石刻佛經,字體類趙松雪,意必 元人所刻。其中有四石柱,柱之上各雕佛像數百,皆 為小圓光,而飭以金碧。堂之前為石扉八扇,可以啟 閉。外有露臺,縱僅八尺,橫與堂稱。三面為石欄,設石 几石床,以為遊人之所憑倚。傍有禪房庖湢之所,皆 因巖為之,不假人力。堂之左有石洞二,其右有石洞 三,復有二洞,在堂之下方,石經版分貯其中。蓋隋沙 門靜琬始以經刻未成而奄化。唐貞觀後,其徒道公 等繼「續成之。」至遼統和及金明昌之際,有沙門留公、 順公亦增刻之。前後納於洞中者,通千餘卷,石凡七 百餘條。有《石幢記》,其目甚悉。每洞皆以石為窗櫺,用 鐵固之,縱廣不可知,而石本之近窗者,可以窺見。觀 其字畫,則遼、金所刻,與隋唐自異。其左洞有《靜琬貞 觀八年碑記》,嵌於石門上,大意謂未來世佛法有難, 故刻此藏之,以為經本。若世有經,願無撒開,其用心 亦可謂勤矣。石洞之北,有石池、石井,池廣七尺,而深 半之。井深淺不可測,皆瑩然涵虛,可鑑毛髮。井之北 十餘步,有泉自竇中出,涓涓不絕。又有石為龍王像, 民禱雨則祀之。古木蒼藤,樛錯其上,然陰翳慘澹,不 可久居。由《泉實》之南,每扳緣小徑,盤屈數十折至山 頂,有五石臺,臺之上皆有白石小浮圖。其南二者,乃 唐金仙公主所建,刻字如新,餘無題識,不可攷。頂有 巨石,後廣而前銳,平出於虛空者數尺,相傳謂之「曝 經臺。」予至其上,回視四山,則向之特立若書空之筆 者,皆隱然在履舄之下,似可垂手撫摩。稍臨石之銳 處而俯視之,則陡絕萬仞,無有底止。已而下至堂中, 左右有碑十餘通,特觀其高大者,則唐元和四年幽 州節度使劉濟與其僚來遊所建。主僧指曰:「有雲居 寺,亦靜琬所創,西偏下五里許可造。」乃至山麓,渡小 溪叢薄間,寺規制已壯,然比舊基差小。墀中有唐時 所建石浮圖四,皆勒碑其上。其一開元十年助教梁 高望書。其一開元十五年太原王大悅書。其建於景 雲二年者,則甯思道所書;而太極元年建者,則王利 貞之書也,然獨不著撰文人,豈即書者為之歟?予次 第讀之,愛其字畫清奇,皆有虞、褚法。老僧復曰:「後苑 中石刻猶多。」遂歷榛翳間,見殘碑斷碣,或立或仆,不 知其幾,而多貞觀、開元時刻。

《上方山記》
徐渭

自歡喜臺拾級而升,凡九折,盡三百餘級,始登毗盧 頂。頂上為寺一百二十,丹碧錯落,嵌入巖際。菴寺復 精絕,蒔花種竹,如江南人家別市。時牡丹正開,院院 紅馥,沾薰遊裾。寺僧爭設供,山餚野菜,新摘便煮,芳 香脆美。獨不解飲茶,點「黃芩芽代」,氣韻亦佳。

《遊紅螺嶮記》
袁宏道

「從葫蘆棚而上,磴始危,天始狹;從雲會門而進,山始 巧始纖,水始怒,卷石皆躍。至鐵鎖灣,險始酷;從灣至 觀音洞,仄而旋,奇始盡。山皆純鍔,劃其中為二壁,行 百餘步則日東西變,數十步則嶺背面變,數步則石 態貌變矣。壁郛,立而陰,故不樹;瘦而態,故不膚,亦不 頑。蛟龍之所洗滌,霜雪之所磨鏤,不工而刻,其趣乃」 極。竇中多老衲,或居至八十餘不下。聞客至,則競出 觀導者曰:「老未見冠履也。」問為青曹,則曰:「是余宗主。」 笑而合其目,亦如余之見此山此石也。山中非採藥 樵薪人不至,故不著。奇僻之士,遊小西天上方者,日 取道焉,而遺之睫前,是可嘆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