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余昔年所見無異,不具述其諸所經臨,有如昨日何 異?一夢回,飯館舍,復讀秦篆碑,與《劉跋》所記稍不券 合,苦三面嵌壁,不能盡辨。「令數力士出諸壁,乃知僅 存劉所云云之半。劉謂正面七行,今只存右畔三行, 而其三面欲就巖安置,各加鑿削,俱非當時之舊矣。 滌洗搨摹,字形隱隱莫辨,第得石之真面目,與《無字 碑》瑩澤無異,外視粗頑,而其理若此。天下事類此者 多矣,已令數力士復嵌于壁,恐數千年物復損壞自 今也。」子丹足倦,余遍視五華巖之勝。坐巖心下瞰,諸 洞壑,如在几席間。日午,由孔子崖右約八里,至亂石 溝。又里餘,至獨足盤,見野鶴千餘回翔山巔,是所謂 鶴山也。又數里,至黃華洞,即玉女修真處,余昔年所 跂望而未至者。洞在嶽頂東北,踞鶴山之半,路險仄, 視三陽數倍,而其幽勝亦數倍。三陽泉湧虯吻,視三 陽為倍,而其大亦倍三陽獨居此者,止老尼數人,祠 宇香燈,不及三陽三分一,以故人跡亦罕至。余非取 道于此,亦未必至此也。與子丹趺坐,究子丹十餘年 所得,子丹蓋充然若有所得者。具為余述,大指率依 于禪,謂與諸名公談,無不契合。余喟然謂子丹曰:「此 非片時所能悉。舉世依禪,而吾獨非禪,吾向亦依禪, 而近忽非禪。依禪者,俄頃奏功,而吾以無功易禪。」即 子丹能信余言耶?子丹亦思二帝三王以至孔孟,其 時未有禪也。不禪不足以入道,帝王孔孟皆道外人 耶?吾昔慕禪,如饑渴飲食,乃近忽非禪,豈愈久而反 不入耶?人能實為禪,而未嘗實學孔孟,故學孔孟無 功,謂不足以入道。誠以為禪之心為孔、孟,其入道顧 不近且易耶?子謂禪能空,子曰「空空如也。」吾儒何嘗 專實,但空而能實。子謂禪能定,《大學》曰「定而後能靜。」 吾儒何嘗專動,但靜而能動。彼佛氏之所云空定,皆 後之聰明好異者,勦吾儒以文飾之,而謂佛捷徑頓 悟如此,而佛藏數萬卷,固十九此類也。佛果西方聖 人哉?即陽明先生謂由讀佛書而後悟,亦偶有感觸, 而因悟全體,如見擔夫爭道,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 筆法,非筆法具擔夫與公孫大娘,而不觀其爭道舞 劍,必不能悟筆法也。此其說甚長。子丹固不以余言 為非,而亦未嘗快然以余言為是。子丹視余癯,而復 教余養生術,固不與前黃冠之說同,而亦不與余前 所云修養之說異,遂與子丹別。而余由洞左折十五 里,經小牛心石。大牛心石至雙鳳嶺。嶺在兩山間,直 上五里,而兩山回翔若鳳,問山人無名,余大書雙鳳 嶺于崖。嶺東一山高嶺數百仞,泰山左介丘,右石閭, 此即所謂介丘者也。坐山半望周明堂及山以東諸 峰巒,亦如在几席。北下十五里,回環山麓者,無慮數 十,路,皆傍巖,則艾峪也。至是,路稍平,穿林絕壑。又十 五里,宿佛峪寺,即所謂「谷山寺」也。寺在深山中,路不 險仄,而境則幽勝。有大壑,雨過則豗隤作聲,晴則泉 亦泠泠出石罅間。二緇衣鳴鐘出迎,余以為一麗剎 也。至則廢殿三間,傍屋數間,皆覆以茅,半為風捲去。 覓僧榻無有,以二几聯而就寢。蓋僧之貧,遠過三陽 黃冠,而近亦踰黃華洞諸尼矣。又明日,五里出峪,則 泰安達省城東路矣。由南北高莊,度玉皇嶺埠東口 抵省。自頂而下,由泰山北路,亦遊人所罕至云。

《岱遊記》
史彪古

長安數載,晨興羸馬,夜而索居。嘗思適意山水之樂, 少滌塵痾。乃西山在門屏外,若碧霞、玉泉、香山諸勝, 曾不得一過從接韋公半日閒,何暇遠及岱宗之觀 哉?顧事有不期而遇者,甲午仲冬,余既奉歸省之命, 驛馳而南,蒙犯冰雪,曾十宿而達泰安。以馬瘏僕痡, 駪駪稅止。竊見巍然天半,忽動人景,行仰止之思者, 詢之,為岱嶽也。及州守來謁,復為余備述四方禱祀 之應。予思此行良不易易,用是齋祓致祀焉。是月十 日,減導從,攜籃輿,爰令州佐孫君昌嗣嚮道偕行。黎 明出州之北門,已覺翠色朗然,照人眉睫。行里許,至 酆都城,是嶽之麓。又四里許為靈應宮,即一天門也。 自是而登,趾漸高,步漸蹙,徑漸狹,石漸險,泉聲漸雄。 又五里為歇馬崖,又五里為迴馬嶺。路愈隘,石愈險 矣。徒步而上,猶時有顛躓之虞。行人首戴足,不知宋 真宗以前封禪諸君,六飛百僚,千乘萬騎,何以聯轡 揚鑣也。秦五大夫松己淪其四,其一高不逾尋丈,僅 枯枝耳。從人指今道昔,相與歔欷者久之。又五里為 朝陽洞。踰洞而上,曲折蟻行,凡歷十有八盤,始達南 天門。至此離平地已四十里矣。入門又五里許,始至 元君殿,故宏敞儗王宮,今稍頹圮。折而東,陟殿之北, 俯視金殿也,稱「元君休息。」殿神臥像,帳帷衾襲與宴 安之設畢具。殿後壁立者為唐《開元摩崖碑》,削成數 丈,字未漶滅可讀。文既古雅,筆復遒勁,為一再拭之, 想見元宗初年之盛,不可謂非燕、許諸公力也。前後 多唐、宋人留題,與夫近世老生宿儒之至此而拜者, 亦皆勒石于此,誇誕登且歸而矜語于人者也。西南 崖石碣,顏曰「孔子小天下處。」及黃華洞諸景,則走秦 觀月觀峰道也。以日將西,不及觀,復折而東,陟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