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祠,遂肩輿出城,北行五里,及泰山之麓。由紅門路過 高老橋,傍有水簾洞,洞左有巖巖亭。少憩,經馬棚崖、 回馬嶺,路漸陡峻。再行至黃峴嶺,陟嶺東下,徑路平 坦,俗謂之「快活」三延。轉而上及御帳,蓋宋真宗駐蹕 之所。蜿蜒而上,歷十八盤,至南天門,東北行二里,及 昭真宮,謁碧霞元君。由宮後稍北,有東嶽神祠,祠陰 刻唐開元磨崖碑,遂上登封臺。有玉帝殿,前建石表, 高丈餘,或云秦之無字碑。復轉東南,至日觀峰,捨身 崖在峰之下,西望則有月觀、秦觀諸峰,北望則有獅 鴉、鵓鴿二崖。若西南之丈人峰,東南之徂徠山,尤其 秀拔。其青嵐、鴈飛二嶺,馬蹄、桃花二峪,與東西二神 霄山,大小二懸石,蛻仙巖、明月嶂、龜陰埠、楊老園,皆 在指顧間。而下瞰汶、泮二河,如拖練耳。人云:「秋氣晴 肅,可以見海。」余與世用、廷珪、應昌酌昭真宮之別室, 再酌于巖巖亭。酒力「微醺,夕陽欲墜,神思飛爽,飄然 跨滄溟、凌宇宙」之氣概也。山下有呂巖洞、王母池、白 鶴泉,則以薄晚不能及。其他峰崖林壑幽邃之地,佳 景尚多,不能悉記。辛未,出城西門,禮玉女殿,即宋天 書觀。遂至蒿里山,探鬼仙洞,令道士執燭以往。陰氣 侵人,不可深入。時諸君各有事于東西,乃布席張樂 為別。

《遊泰山記》
高誨

泰山「在州治北,高四萬餘尺,延袤幾二百里,名峰七 十有二。其巑岏列巘,森然而拱秀者,弗可勝紀,古為 東鎮,天下山莫高焉。」予往歲登謁,時甚寒,未獲盡觀, 奇勝為恨。嘉靖壬午冬,予承臺檄督岱宗事。癸未三 月六日,肩輿出北城門,踰小橋二里,道左右亂石棋 布,近麓有祠廟池館,俱壯麗。左有老柏數株,相傳「漢 武帝東封時植也。又二里,至紅門,跨道為飛雲閣。道 傍為更衣亭,褉扁曰『宗嶽』。」循溪產天麻、黃精諸藥。又 五里,至高老橋,有漢壽亭侯祠,祠前桃李始華。稍前 為水簾洞,泉自天紳巖出,飛流垂練,聽之泠泠然。下 有小石橋,通泉于溪左為巖巖亭登之,畢見景物。又 四里,至馬棚崖。稍前為回馬嶺,山石漸峻且奇,林木 亦幽邃,溪崖有椒,有梅杏櫻桃,山居者資以為利。又 五里,至黃峴嶺,西行折東北,上而復下。又西行折東 北,則下而復上。雖盤曲下上率坦易,凡三以里計亦 三。遊人疲于峻陟,至是舒快,名曰「快活三。」及過西巖, 有竹繁茂。又五里,至御帳,宋真宗駐蹕之所。五松高 數丈,秦皇避雨其下,封大夫云。竹林僧獻茶,問之,曰: 「東巖所產,味亦清苦。」又五里,至大小龍口。兩山懸削, 水從石峽噴瀉,上有古松偃臥,若蟠虯然。又五里,至 十八盤,崖間楸、槲、野棠、山榴彌桃,或花或實,石磴齒 齒。倚空仰視,似有不可至者。乃傴僂攀援以上。盤盡 至峽口高處,石門題曰「南天門,有三靈廟。」又東北二 里,為元君祠。左側石方池曰玉女泉,一名聖水,甘寒 清洌,汲以烹茗,可比浮槎龍泉。又東北至嶽神廟,祠 後有唐磨崖碑二,一為《開元紀泰山銘》,一為《乾封朝 覲頌》,側多古人題詠,蘚蝕不可讀。又北上至絕頂,有 玉帝宮,宮前石表丈餘,一名秦皇無字碑。又東南行 至日觀峰,人云雞鳴時見日出。有石函方丈許,人云 「成化間雨水衝決,得玉檢以獻。」命中使瘞舊所,即此。 峰之西,巍然而突出者,秦觀峰也。稍南而獨見者,越 觀峰也。峰之下,壁立萬仞者,捨身崖也。崖之右,則試 心石,仙人橋也。延佇四望,滄溟東圻,河流天傾,而汶 水湯湯,祇環一線。西南萬山伏地,殆如米撮,惟徂徠 尼父僅霧脊可指耳。近顧諸峰,若丈人、若回鴈、若蓮 花、若明月、若東西神霄,雲煙相盪,勢若爭雄。其不能 以一峰名而附之以見者,如拱如揖,凜然有夔夔聽 命之狀,真奇觀也。予始至,瘦石嶙峋,剛風怒號,溪竹 崖松,宜雪宜月。其尤足聽聞者,樵斧之聲,與《崆峒》應 答。既而鳥鳴花麗,萬谷皆春,泉香可啜,蔬美可饌。山 容于是乎忻忻然而人亦得以樂之。至於溪雲出沒, 而陰晴變化于立談之頃,此又造物者之翕張而莫 知其所以然也。夫山之景象奇于春,而遊人或拘于 時止于暫予公事久于斯而又頻于上下,則夫山之 情狀,景之變態,古人遊豫登眺之跡靡不襲其芳而 踵之。茲遊也可不謂獨勝乎!

《九日登岱記》
黃鰲

嘉靖乙巳夏,予以防秋董戍德州。九月朔,聞侍御南 渠黃公東巡,既遍,由沂而北,歷兗濟以至泰安。予迎 而待之,適未至而重陽且屆期焉。刺史仲言永曰:「九 日登高,舊事也,請追之。」予然而告之曰:「九日,天之勝 也,凡一丘一阜,皆足以記時令。泰山,地之勝也,自古 封而禪之,凡得以躡其巔者,皆足以齒壯遊。」予閩產 也,乃逢是日而獲登之,顧不勝與!於是改制登山之 輿,詰旦爰登,而刺史從焉。是日也,天朗氣清,金風載 爽,坐玉皇之頂,撫沒字之碑,則見聯絡岳頂,翼我皇 圖,黃河控秦吳之盛,崑崙壯夷夏之觀,廓如也。既而 日忽忽其將暮,景翳翳以偕入,百靈萬籟之噓作焉, 吾馮而夷猶之,心曠神怡。景物偕融,灝氣同流,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