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落日閒歸牧。投煙及暮鐘。到來頻立馬,鳥道幾重重。

《岣岣崖》
公鼒

《橋山西北寺》,一谷隱千峰。曲折崖屏掩,高低門棧重。 傳觴猿飲澗,倚蓋鶴巢松。小憩聽泉久,東巖已暮鐘。

天壽山部紀事

《居易錄》:「明永樂中,忽有玉鴿十二枚從南飛來,集天 壽山。後於其地卜長陵至德陵,凡十二陵而止。景帝 別葬金山,愍帝則渴,葬田妃墓而已。」

天壽山部外編

《居易錄》:「天壽山長陵有東井、西井,明成祖殉葬妃嬪 十六人葬處也。每夜深,守陵者常見紅紗籠燈自二 井穿松楸來,至陵門而入。崇禎末,燈不復見。」

銀山有延聖寺。甲申闖寇掠昌平,遊騎至山下,見一 美婦人獨行,追之不及,射之,徑行入寺。寺門扃未啟 也。寇訝之,啟門而入,閴無人跡,而箭在佛像之背,堅 不可拔。寇相顧愕然,羅拜而去。

大房山部彙考

金諸陵之大房山

大房山在今順天府房山縣西十五里,為幽燕之奧 室,故曰「房。」綿亙數十里,為石經山。上方山、紅螺嶮、滴 水巖、孔水洞,皆因地立名,其下有聖水泉。

按《水經》。「聖水出上谷。」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 流,逕大防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高廣四 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耆舊傳言,「昔有沙門 釋惠彌者,好精物隱,嘗篝火尋之,傍水入穴三里有 餘,穴分為二,穴殊小。」宋本二下有一字「西北出,不知趣」,詣一 穴,西南出,入水逕,五六日方還。又不測窮深,其水夏 冷冬溫,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人有採捕食者, 美珍常味,蓋亦丙穴嘉魚之流類也。

按:《寰宇記》,「大防山在良鄉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 石穴。」又有小防山,與大防山相近。

按:《名勝志》:「大房山南,晉霍原隱處。」房亦作「防。」

按《畿輔通志山川攷》:「大房山在房山縣西十五里,雄 俊秀古,為幽燕奧室,故曰房。下有聖水泉。」龍嵅峪 石經山在房山縣西南四十里,有山好著白雲腰,其 半麓曰白帶山所生。𢘿《題草他山實無》曰:𢘿題山藏 石經者千年矣,始曰石經山,至今也,亦曰「小西天」云。 北齊南嶽慧思大師,慮東土藏教有毀滅時,發願刻 石藏閟封巖壑中,以度人劫。坐下靜琬法師承師付 囑,自隋大業迄唐貞觀,《大涅槃經》成,其夜山為三吼, 為生香樹三十餘。六月水漲為浮,大木千統,至山下, 構雲居寺焉。唐元宗第八妹金仙公主修之,「洪武二 十六年又修之,正統九年又修之。」山上雷音洞,高丈 有餘,縱橫於高有倍。四壁刻《經》,四柱刻像,石扉石臺, 几案瓶罏皆石,有欄,橫與堂亙。堂左洞二,右洞三,堂 下洞二,皆經唐迄元代有續刻經,目列石幢。人傳洞 之初穿火龍也,今石壁凹凸處有燒痕矣。洞中燥而 北瀦池之井。之洞北有泉竇、石、逕石。下山始潤於土, 木根石而資泉,藤腹乎木亦資泉。自古幕泉上,徑泉 之南,旋旋登,登山五頂,號曰「五臺。」金仙公主各作白 石小塔,以峰之東。臺壁上掌印四,號曰「文殊印。」別峰 冠石,後廣前銳,出於虛空,號曰「曝經臺。」山下左右,東 峪寺、西峪寺後香樹林,香樹生處也。夢堂菴,唐夢堂 師居處也。林後,琬公塔也。萬曆壬辰,達觀和尚睹像 設衰頹,石版殘蝕,拊幢號痛,率僧芟除。是夜為來風 雷,光照巖壑。翌日,啟洞拜經石。石下有穴,藏石函一 尺,上刻「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卯朔八 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永劫」三十 一字。發視際,異香發於函蓋石銀金函,三發而得小 金瓶,舍利現矣。狀黍米,色紫紅。師悲戀禮贊,聞於慈 聖太后,迎入供養,函瓶以玉,外函複之,安置故處。僧 憨山撰《雷音窟舍利記》刻之石。按《法苑珠林》,「白色骨 舍利、黑色髮舍利、赤色肉舍利,茲三粒者,其肉色也。」 山古碑多於林木。其著者隋仁壽元年《王臣暕碑》、仁 壽元年《王邵碑》、唐開元十年、《梁高》望碑。開元十五年 《王大說碑》。元和四年《劉濟碑》。景雲二年《甯思道碑》。太 極元年王利貞碑。遼清寧四年趙遵仁碑。天慶八年 沙門志才碑。元至正元年《賈志道碑》。至元二年釋法 稹碑。山半有菴,曰「半山菴。」菴上半里蹄跡宛於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