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七十三卷目錄

 臨安府部彙考三

  臨安府學校考

  臨安府戶口考

  臨安府田賦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七十三卷

臨安府部彙考三

臨安府學校考        通志

本府

臨安府儒學 :「在府治西。元平章王惟勤創建。明洪武十六年設,儒學因之。二十二年,通判許莘重修,規制始大。宣德間,知府賴英建尊經閣。正統八年,知府徐文振、十四年通判彭善道、天順五年同知劉文。成化十五年,副使何純、知府薛昌,相繼修飾。弘治九年,副使李孟晊、知府陳盛重修尊經閣,置樂器。十二年,副」 使王一言、知府王資良鑿泮池,廣二十畝。嘉靖十年,副使戴書建啟聖祠。嘉靖三十年,副使蔣宗魯建鄉賢名宦祠。萬曆三年,知府昌應時建雲路坊於泮池南,表曰「滇南鄒魯。」 九年,知府甘一驥重修。二十七年,知府張守綱修兩廡。萬曆三十四年,地震傾圮。巡按御史周懋相會巡撫都御史陳用賓、分巡參議康夢相重修,增敬一亭五楹,兵備僉事龔雲政新兩綽楔,題曰:「盛世人文,熙朝道化。」 郡人包見捷撰碑記見《藝文》。崇禎十六年,知府丁序琨、知州劉僖重修。丁亥年,流寇蹂躪,其經籍、祭器、雅樂,昔經郡人徐瀾釐正。兵燹後散失無存。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府陳應熊修「尊經閣」,收貯經書。

修「學海觀水亭」 ,知州李澦修「文星閣」 ,學正李大儒修「景賢祠」 ,康熙二十二年奉

旨郡縣重修,知府黃明修飾正殿、兩廡、坊碑、齋舍、櫺

星。大成門及周圍牆垣、名宦鄉賢祠。又東廡瓦礫中見石摹

聖像遂移於尊經閣。二十八年,教授熊兆鎰修飾。

「尊經閣」 ,二十九年陞川東道知府黃明署府事,姚安府知府丁煒、知府朱翰春同捐俸鑄,祭器全備。

建水州儒學 在府學左。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州趙士龍請於巡按御史吳應琦題建。裁臨安府學訓導一員為建水州學正,與府同。一學宮按《建水州志》:「創建與府學同。康熙三十二年,知府王永羲重修。五十一年,知州陳肇基修葺神庫。五十三年,復大加修葺,內外煥然。」

崇正書院 :在府城西。明嘉靖二年,憲副王忠建堂、齋、樓、坊、房舍若干。丁亥燬,僅存大魁閣、五賢祠將圮。康熙三十九年,舉人蕭大成請於知府,同郡紳士捐金重建。

書院祠堂 三間。內豎《書院祠記》祀有功書院之賢。

景賢書院 詳《寄賢祠》。今廢。

義學 在城東接待寺。康熙二十八年,知府黃明、教授熊兆鎰設。四十三年,知府董弘毅移設城西崇正書院。歷年知府吳元臣、盧化龍、護府知州陳肇奎,俱捐俸延師訓課。

幇貢田 ,坐落石屏州螞蝗灣。明崇禎年,臨安、石屏兩地鄉紳爭買,告經司李吳公斷,彼此俱不容買扣。臨、建二學廩生及建水之餼元江者,各捐廩并俸銀公買此田,幫貢赴京盤費。丁亥流賊屠城,出貢無人,被人侵沒。康熙三十三年三月,三學齋廩生報府分清畫一。除納糧條外,三庠應貢廩生均分,或臨庠應貢不係本地者,元建應貢者均分。元庠應貢不係本地者,臨建均分。建、庠不應貢之年,臨元均分,或遇恩例,亦同均分田曰「幫貢」 ,明非貢不得與也。此貢田定例,永宜世守。

義田 舊紳士醵資買置,以賑孤獨,置倉有五,丁亥之變,田租無收。

皇清定鼎,知州李澦、吏目王命新、郡人劉彪清「畝徵。」

租重修「義倉」 於燃燈寺,每於歲暮荒月二次,散給孤寡。

外州縣

石屏州儒學 在州治東。元至正間創,後燬於兵。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正統五年,學正王驥重修。萬曆間,知州蕭廷對建尊經閣。天啟五年,署州事顧慶恩、學正李之麟重修。

皇清康熙八年,知州劉維世、學正羅天柱加修,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