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纖塵不住。觀玩久之,乃側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 俯瞰潭水,更互傳杯,不覺盡醉。右崖有「禹穴」二字,楊 公所刻。出潭東行,見石上流泉漸靡成渠,最滑不可 著足,有輕躡者輒失腳落。中潭深二丈許,以水明見 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測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 潭水光鴉碧色,上潭水光鸚綠色,水石相因,水光愈 浮,石色愈麗。予每一至溪上,縠紋璧影印,心染神。出 溪雖涉塵事,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緣溪而出,水 之所經,因地賦形,圓者如鏡,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態, 皆可亭以賞其趣。馬、任二公嘗建濯纓亭,今廢矣。此 溪四時不竭,灌潤千畝,人稱為「德溪」云。

《石門山記》
前人

石門山在點蒼山之背。嘉靖甲寅春首,予約雪屏趙 中丞史城、楊江津,遵洱河,歷大橋出,宿漾鼻村舍。翌 午,至金牛屯,飯。當孔道,有石如牛,村因得名。「騎向石 門,亂石荊榛。且行至則兩壁牆立,青蒼萬仞,有若門 焉。予窺其中,萬松參天,高巖蔽日,陰森窈窕,深十餘 里。窄處如鐵硤,廣處如桃源。兩岸石苔,不可著足。南 崖峻削,石色蒼然。北崖亦斗絕」,然石上負土,松之 際,可亭可廬。流泉穿石,往往成渠。靜𪐝有頃,但聞水 聲淙淙,如鳴琴珮玉。林際鳥語,素昔未聞,令人起絕 粒之思。東望一峰尖削,積雪未消,正臨壑上。時日亭 午,蒼翠之中,植一玉筍,與壑中水石相為照耀。忽有 驚飈從空飛墜,聲如鍧雷,凜乎不可留。從者扶挽而 出,有野老來告曰:「壑底無人行,須從高處俯瞰,則壑 中景物不能遁藏矣。」予三人乃折東北,緣陂坂而升 數里,至一寺,汲泉瀹茗,少憩。又東一里所,有大石四 面如削,村人搆亭其上,今燬矣。又東南升三里,至僊 真閣。閣之南有石洞,洞前石檻可憑,則見嚮之石門 在其西。下視數千尺壑底水石,或窪如盎,或方如槽, 黛蓄膏渟,不可名狀。微風度壑,如「怒濤擊撞,乃知嚮 之雷鍧處,風水然也。」二公曰:「使此景在淮陽吳越之 間,當塗金碧以飾之,寸土之價,可值千萬,而棄于荒 莽,誠可惜哉。」因坐洞中,賦詩小酌。二道士獻盤蔌,不 知其名。嘗之,甘食盡,再索予曰:「山居自有美食,奚必 炙乎?」二公曰:「然。聞此山有名石巖,侵曉騎行三十里, 遙見一物如白蓮」,傑出翠微中,僮僕皆讙譁,騎者加 策,輿者努挽。至則有佛宮,倚巖而構,以地理計之,當 在點蒼悉達場之背。四望空闊,心目豁然,便有御長 風凌倒景之意。雪屏曰:「昔者觀于大壑則思守獨,乃 今觀于綿渺則思遠遊,二者將何取衷哉?」史城曰:「昔 所見者奧,故思深;今所見者曠,故志大。勢使然也。」予 曰:「境變則體殊,情生則智隔,皆有乖于聖人之常者 也。得聖人之常者安,安而能遷,奧曠遊守,非一非異 矣,愧雖解而未造也。」二公皆首肯,遂下山,由捷路行 至繩橋,為漢求蒟醬之路。至湍溪,為唐御史唐九徵 立銅柱之地,今失其處矣。比入漾濞,已昏黃,李濞川 邀至其宅。夜酌甚懽,又秉炬行八九里,宿尹氏村舍。 明日早發,途次見急湍怪石,輒停輿坐玩。至溫泉,思 解衣浴。時日已㘅,山中止。薄暮,復至中丞宅,留飲乃 別。

《九頂山記》
前人

余約雪屏趙中丞,以初春出遊雞足。余初夜宿趙之 飛來寺,明日,中丞遂從趙州東山迤邐而行,逕路崎 仄,舍輿策馬,就山家午炊,暮止梁王山際。曉登九頂 寺,喦壁結構,如蜂房鵲窠。及登之,則皆宏敞鉅麗,下 臨幽絕。篝燈對酒,各成一詩。夜臥,聞路石下壑有聲 如泡,啟窗則曙色晴嵐,掩映松杉,可喜可愕之事,不 可枚數。乃援梯升古佛洞燃燈閣,僧澄碧者進麪羹, 食而甘之。碧曰:「構閣鑄像,為力甚勞。懼後人不守。」又 買田四畝,在山下,計十六坵,乞惠片石勒之。余曰:「諾。」 余既遊雞足,明年為嘉靖癸亥,碧始來訪余,因書其 故以貽之。

《西洱海志》
前人

葉榆水,一名西洱河,出浪穹縣罷谷山下,數處涌起 如珠樹,世傳墨水伏流別派也。自太和縣西北來,匯 於縣東,為巨津,形如月生,五日遶縣西南,由石穴中 出,盤迴點蒼山後,是為濞水,與漾水合,又會蘭滄江 而入南海。蘭滄,即墨水也。《水經》曰:「罷谷山,洱水出焉。」 又曰:「益州葉榆河出其縣北界。」《註》曰:「縣故滇葉榆之」 國也。縣西北有鳥弔山,每歲八九月,眾鳥千百為群, 集於山下。嗚呼啁唽!俗言鳳凰死於此山,故眾鳥來 弔。今在點蒼山之西北,弔鳥群集如期,益信《水經》之 不誣也。左思《蜀都賦》曰:「諸葛亮之平南中也,戰於是 水之南。」即此水也。水有三島,一在青顛山之南,二在 羅筌山之南。南島上有石刻朱文,字如古篆。父老云: 「世傳是大士觀音買地券,今莫辨也。」《通紀》曰:「邪龍既 為大士所除,其種類尚潛於東山海窟,惡風白浪,時 覆舟航。有神僧就東崖創羅筌寺,厭之,誦經其中。一 夜忽聞大震動聲,僧喝之,見百十童子造曰:『師在此 壞我屋宅,吾屬不安,請師別遷』。僧厲聲曰:『是法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