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5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破敵於一方,其策易;備敵於多方,其謀囏。朔方既城, 薄伐於西,文王其勤也;玁狁既攘,鞫旅於南,宣王之 武也。鍼芒瀉氣,螘穴潰堤,智慮不周,捍防不密,則疆 場之虞,不生所備,而生所玩。吁可懼哉!然山川扼塞, 非圖莫見;兵財盈虛,非書莫著。是故軍防有錄,撰於 天寶。《九州別錄》,上於正元。《禦彝新錄》,奏於元和,元振 述安邊之策,敬輿條備邊之失,「前英後傑,帷籌幄畫, 詳已然之變,忽未動之憂,寢薪為安,折柳為固,猷之 不遠,寇將生心。德裕身佩西陲之任,得不為南鄙慮 乎?方唐盛際,德威溥暢,北糜突厥,東憺遼海,窮髮反 景,悉主悉臣,文恬武嬉,喪羊於易。吐彝開釁,河隴失 險,締從南詔,協力謀」我。岷江飲馬,倚為先鋒,并絡坤 垠,我圉孔棘。有守曰皋,鑿青谿道。要結蠻好,犄鹿效 順。纂集事狀,為卷十七。質幣結轍,闓戶誨盜。戎膽雖 讋,蠻禍始萌。徑入成都,如升虛邑。唐之君臣,日旰食 矣。疇咨良翰,矯失刷恥。爰命德裕,抗旌秉鉞。葺殘奮 怯,改紀其政。乃建籌邊之樓。凡險要與蠻相入者圖 之左,與戎密邇者圖之右,而部落潰餫靡不察。乃立 雄邊之軍,其精兵曰「南燕」及「連弩」,騎士曰「飛星」及「突 騎」,而農戰器械,靡不飭。大度孰制城以仗義?《榮經》孰 控城以禦侮?《西山》孰阨城以柔遠?復卭崍關,徙越巂 治,而蠻之齒寒。怛謀納款,維州歸璧,而彝之氣奪,猶 慮敵去而備弛也。兵將糧械之數,城鎮種落之名,歲 計經用之目,講求利病,輯為一書,諸郡故實,外彝情 狀,臚分縷析,燦如指掌。刱立陴壘,成以朱書,總繪小 圖,標之首卷,而第四卷序維州本永,尤悉書成於太 和六祀。迨會昌中,秉國之鈞,始奏上之,觀諸文集,猶 有可考。二邊方騷而金湯之,二敵孔熾而霆雷之,匪 碩畫沈幾,曷克臻茲。藏之禁嚴,副在邊陲,日戒夕惕, 庶克有定。大中而後,慆憂好暇,懷燕安之毒,玩鷙擊 之形。河湟歸疆,西顧無騎𡏖矣。厲階之梗,惟蠻為甚。 餂糠及米,繇劍而嶺。乾符之季,有臣雲虔,自邕管涉 川陸四十七程,至善闡,以《南詔錄》三卷獻於朝。吁!德 裕之錄,以蜀備蠻,藩籬之寇也;雲虔之錄,以邕備蠻, 則闖然入戶庭矣。憂先於事,事至而憂,奚翅銖石之 差與?據往鑒新,不可不毖患於微眇也。《易》之《蹇》曰:「利 西南,必有六二,匪躬之臣,而後能濟蹇難。」德裕以之。 按《唐·藝文志》,是錄列在兵書,今《館閣書目》存者一卷, 餘軼不存。我思古人,愛莫起之,撫陳編而三歎。謹序。

《平雲南碑》
元·程文海

「國家繼天立極,日月所照,罔有內外。雲南,秦、漢郡縣 也,負險弗庭。及憲朝踐祚之二年,歲在壬子,我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以介弟親王之重,授鉞專征。」秋 九月出師,冬十二月濟河。明年春,歷寧夏。夏四月出 蕭關,駐六盤。八月絕洮,踰吐蕃。分軍為三道,禁殺掠, 焚廬舍。先遣使大理招之,道阻而還。十月過大渡河, 上率勁騎由中道先進。十一月,渡瀘,所過望風款附。 再使招之,至其國,遇害。十二月,薄其都城。城倚點蒼 山、西洱海為固。國主段興智及其柄臣高泰祥背城 出戰,大敗之。又使招之,三返弗聽。下令攻之,東西道 兵亦至。乃登點蒼,臨視城中,城中宵潰,興智奔善闡, 追及泰祥於姚州,俘斬以徇。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 善闡未附。明年春,留大將兀良合䚟經略之,上振旅 而還。未幾,拔善闡,得興智以獻,釋不殺。進軍平烏蠻 部落三十七。攻交阯,破其都,收特磨溪洞三十六。金 齒、白彝、緬中蠻國,皆相繼納款。雲南平,列為郡縣,凡 總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縣五十,甸部寨六十一, 見戶百二十八萬七千七百五十三,分隸諸道,立行 中書省於中慶以統之。大德八年,平章政事也速荅 兒建言:「所領雲南,地居徼外,歷世所不能臣。先皇帝 天戈一麾,無思不服。今其民衣被聖明,同於方夏,長 幼老少,怡怡熙熙,皆自慚其往陋,非聖武不殺之恩 不及此,惟點蒼之山常駐蹕焉。若紀聖功,刻石其上, 使臣民永永瞻仰,於事為宜。」中書以聞,制曰:「可。」以命 詞臣。臣文海再拜稽首而言曰:「世祖皇帝之德大矣, 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而生生之意,恆寓 於雪霜風雨寒暑變化之中。物之蒙之者,薰然而溫, 灑然而濯,翕然而同,靡然而順,有不自知其然而然 者。故其功烈之崇,基業之廣,貫三靈而軼千古。」夫以 大理之昏迷,旅拒虐我,使人若奮其武怒,俾無遺育 可也。而招徠綏輯,終釋其主弗誅。嗚呼!微天地之德, 孰能與於斯乎?今陛下建中和之政,凡以繩祖武,厚 生民,無所不用其極,中外欽承,無遠弗屆。是以藩方 大臣於錢穀甲兵之外,惓惓以光昭令德為請,其知 為政之本也已。漢世宗從事西南彝天下為之騷動, 蜀民咨怨,喻之諄諄,鑿池莅習,再駕而後取之,其視 今也孰愈?穆王周行㝢縣,必皆有車轍馬跡焉,初非 疆理天下也,而世猶誦之。至今視跋履山川,灑濯其 民而納於禮義之域,孰愈?彼碧雞金馬與夫點蒼,皆 其山之望者也。漢使祭之,唐季盟之,夫各有所畏焉 耳。今也鐫未始磨之崖,紀無能名之績,桓桓柄柄,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