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泉入焉

皇清因舊址、修建正殿、兩廡、戟門、啟聖祠。餘未建復。

興文書院 在州治前。萬曆二十四年,改建「提道學行署。」

玉堂社學 在西廂

聚奎社學 在南廂

攀龍社學 在東寧鄉

池臺社學 在撫康鄉

高克社學 在貴平鄉

辛倉社學 在富民鄉

射圃 在學宮東五十步。

學田 計稅一十四頃三十二畝八分有奇,每畝科米一斗六升五合有奇。

博白縣學 。「唐貞觀初,建於城南一里。宋開寶五年遷城東一里。紹興後圮。慶元戊午,知縣李大章重建。明洪武三年,縣丞孔時郁建。正統元年,縣丞朱勗、主簿張本忠重修。九年,知縣程節遷縣治南。成化四年,寇燬,副使范鐸遷於平政門外,尋毀。嘉靖六年,教諭柯挺之申請遷於城東舊址。」 四十三年,署縣事藤縣縣丞王宗予,遷建城內縣治西中,為

文廟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泮池、櫺星門。左為明

倫堂東西為兩齋,前為儒學門。明倫堂後為啟聖祠。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右隅為敬一亭。萬曆十五年,知縣謝國光重修。三十七年,知縣譚岳重修。四十八年,建尊經閣,知縣張茂芹、署縣同知張熙韶成之。鄉賢祠在戟門右,名宦祠在戟門左。

養正書院 在分司東。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饒天顯建,後改為「教諭衙」 ,今廢。

社學 在城隍廟右。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譚岳建。

文星社學 在城東文星橋下。

射圃 在城東舊學基左,今廢。

學田 稅一頃二十三畝九分八釐有奇,實納租銀十四兩零一分有奇。

北流縣學 「唐貞觀三年,建於登龍橋西。宋因之。元大德二年,知縣侯仁遷寶圭驛東。延祐四年,遷於驛西。至正二十六年,燬於火,遷縣治西南一里。明永樂十一年,知縣陳宗文仍舊址重建。天順四年,寇燬。成化十七年,都御史韓雍改築城池,以學基建縣治,而遷學於縣治東北隅。弘治五年,知縣羅嵩遷城東一里。」 十年,知縣唐源重修,周孟中《記》。嘉靖十三年,知縣彭黻復遷於城內縣治東北。二十一年,署印永淳縣典史任惟均以其地卑隘,遷於縣治東北舊學址。三十三年,知縣楊穗遷建縣治東中,為

文廟: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 、櫺星門、後為

明倫堂東西為齋,左為啟聖祠、鄉賢名宦祠。敬一亭前為儒學門。崇禎四年,知縣劉修己仍遷城內舊趾。

皇清康熙元年,署縣事安九埏重建,遷於舊址。《明倫》

堂右鄉賢祠三間,在戟門西;名宦祠三間,在戟門東。

起潛書院 在學校之上。

養正書院 在縣城東舊學前。同知施宗誼建,久廢。

天一書院 在南門外,楊參議讀書處,今改為「文昌閣。」

學前社學 在通仙橋東,久廢。

那留社學 在茆田村

射圃 在縣治東南一里,即舊學基。

學田 原稅七十八畝七分二釐有奇。內舊學田二十八畝五分有奇,督院載置四十畝八分五釐零;本府置,九畝三分零。

皇清康熙元年,署縣事安九埏捐買羅卞三里《八冬》。

揚巫達、王國興,民田一頃零七畝四分七釐有奇,該米四石六斗。官稅六畝零三釐有奇,該米一石,坐落下真塘、水埇等處,耕人曾鳴時,遞年納租一百七十石。

陸川縣學 。「宋淳化五年,建於城東南一里。明洪武三年,縣丞王麟仍舊址重建。永樂十年,知縣吳景重修。天順六年,知縣李宣遷於南門內縣治東。弘治四年,提學僉事周孟中委官遷建於縣中街西。正德七年,賊燬,知府曹琚重修。嘉靖二十三年,知縣李紳遷於縣南一里。四十三年,知縣張子翼遷城北,鼎新廟制。」 萬曆十四年,知縣林鳳朝重修。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方鼎重建「明倫堂」三間。鄉賢祠。

在「啟聖祠右,名宦祠左。」

興賢社學 在南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