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等狀。旁一洞小黑,題曰「迷僊洞」 ,秉燭乃可遊。巖有澗源,春夏盈溢,惟秋冬水涸,可以步履,相傳葛稚川採丹砂及金鵝蕊處。巖東有雲門石。雲女巖 在道士巖西。石峰聳削,北有一石,小而長,名石女,讖曰:「雲淹石女,水流舂杵。」 下有洞高廣,東西可通。巖左有劍峰石,右有筆峰石。天馬巖 在沖天巖北,其巔有石如馬。石下有四巖,東西兩巖相通,低濕且黑。北一巖緣巖而登,石床天成;南入一巖,外明內晦,名「潛龍洞」 ,下有穴,深黑不測,俗傳亢暘久旱,內有白馬出嘶,風雨立至。

坑尾巖 在城北八十里。平地突起石紋,如笏如堵。巖門北向,深丈餘,必度水懸炬,而後可入,其高類蓮花巖。

六祖巖 ,在城北六十里。《傳燈錄》謂其逢懷則止,巖,其駐錫處也。巖在上愛嶺巔,內有六祖佛座,可容二、三十人。歲旱,鄉民禱雨,則無不立應者。

三潮巖 在城西六十里忠讜山麓。土山石洞,「巖口局窄,入丈許,開闊可容數十人。秉燭深入,其竅無窮,自東達西,三度水而後出巖外。其中石乳多類人物,劉仙女浣紗石尤為奇絕。巖下有石兜三四尺許,蒙泉微流。每至潮信,兜內颯然有聲,須臾湧沸。舊傳潮日三至,今惟春夏有泉微瀉,三潮」 其舊名耳。山下之田,俱藉灌溉。雙石巖 在城西六十里,巖極廣闊,持火入行無止所,今建永寧寺。每年正月二十日,四方遊者甚眾。

朝巖 在城西八十里。自忠讜山分脈而南,崒起石山數十,秀異可愛,以其面東,故名「朝巖。」 洞口約廣十餘丈,高三十丈,入洞約三百步,曲徑窄小,秉燭而後可行。又轉則寬大明敞,直透巖後。其中石液融結,如珠玉纓絡,鳥獸虯龍之狀者不可以數計。水流其中,源自忠讜山來,出洞後直通燕巖。

燕巖 在朝巖西南三里許。石山峻峭,洞口宏敞,中多燕巢,故名燕巖。入洞門,行約百餘步,石平如砥,可坐百人。石乳懸結,若墜復倚,若斷復續。巖蓋橫支一木如屋梁,復有石垂地,類人拱立,俗呼為「石僧。」 有石棋枰,旁有二石,似對奕者,其餘如芝菌諸物,疊附交加者無算。又有石如坐几盆鞋之狀,世傳劉三妹坐化於此。巖旁今有劉三妹祠,水自朝巖來,穿洞中北出小艇可渡舟子。巖內招呼,浮響若鐘。鄉人輸運者乘以竹筏,通開建江入梧州。崇禎十五年,知縣李盤構亭於洞口,以憩遊人,又禁居民取燕。邑人莫湖《題石僧》詩云:「禪居已覓巖為室,幻化還求石作身。悟得西來祖師意,千秋一片洞前雲。」 鰲巖 在「燕巖之北。第二山門,向西北進數十步,有三洞門。復進數十步,洞門亦如之。門內有石,如人倒眠於地。再進可數百步,然非列炬不能行也。」

白鶴石 在白鶴山上。有二石,手微指之可動,鄉人禱雨於上,輒應。

《三藏石 》在獨周里白黎村,其上可望百里。向北有巖洞,可容數十人。西麓有崩處,其形玲瓏如鑿。

珠投石 在白鶴山下,又名諸僊石。有古巖,時騰雲氣,水自西流東。正月十八日,四方遊者以千計,俗謂「踏青。」

「僊人鞦韆石 」 ,在三藏石南五里,形如鞦韆,峭直難上。其凹處有池,上有異果。

望夫石 在城東北三十里。石在山巔,形如婦人仰望,故名。下有大池,名「媳婦塘。」

釣魚臺石 在懷溪南岸,磐石如砥,廣三丈許,下有深潭,多白魚游泳焉。

禾倉石 在釣魚臺石右。橫亙若虯龍,屹然與學宮相映。《古讖》云:「若要懷陽多舉子。」 禾倉石上起高樓。萬曆六年,知縣陳一定欲捐資建樓,旋以遷秩去。七年,署縣事蒼梧簿唐良積經營未就。八年,知縣林春茂蒞任,興工完構,落成於萬曆十一年。題曰「達觀樓。」 督學鍾繼英、袁昌祚有記。

南溪水 ,即「懷溪」,源出齊岳山馬寧水,會西廟水、宿泊水、哆囉水、花兜水下。水。佛燈水,西流經城南會甘峒水,又自南而東與桃花水合,經四會縣入海。

黃甲水 在城北,發源黃茅嶺。

甘峒水 在城南,發源登仙山。

佛燈水 在城北,發源登雲嶺。

下。水 在城西南,發源登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