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元中,置容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普寧郡。乾元元年,復為容州都督府。元和中,置容管經略使,領州十三,率、牢、白、順、繡、鬱、黨、巖、竇、禺、廉、儀、藤、永,仍轄縣六,改陸川縣曰羅竇,扶來縣曰欣道。永貞元年,合邕、容兩筦為一道。五代初屬馬殷,後屬劉晟,一曰劉拓。宋開寶四年,改寧遠軍節度使,復欣道縣曰扶來。五年,省扶來入北流,省陵城、渭龍入普寧,復羅竇縣名曰陸川,省繡、順、禺三州入焉。六年,廢寧遠軍。七年,復置容州。皇祐間,分宜、邕、容等州為三路,自高、竇、雷、化、鬱、儀、藤、梧、龔、瓊,隸容州。元至元十三年,改安撫司,尋改容州路。領縣三:普寧、北流、陸川。至正十三年,改路為州,省普寧縣入州。十五年,復置普寧縣。明洪武十年,改容州為容縣,省普寧入之,屬梧州府編戶一十六里。正統元年,併為十一里,縣裁一丞

皇清因之。

岑溪縣

秦南海地。漢屬蒼梧郡。梁即其地置永業郡。永業縣尋廢郡,縣屬瀧州。唐武德五年,置南義州,改縣曰岑溪。貞觀元年,改為南建州。六年,復為義州。天寶中,改連城郡。乾元元年,復為義州。領縣三,附郭曰岑溪,外曰連城永業。宋熙寧四年,廢州,以岑溪隸藤州。元因之。明洪武十一年,屬梧州府編戶七里半。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懷集縣

本漢南海郡四會縣地。晉於縣東置懷遠縣,屬新會郡。南宋析置懷集縣,屬建綏郡。隋屬廣州。唐於縣置威州,領縣三:懷集、永固、洊水尋廢。開元初,省永固縣人。懷集五代屬南漢。宋初,省洊水縣入懷集。元屬賀州。明洪武九年,改屬梧州府編戶四里。嘉靖初,增一里。

皇清因之。

鬱林州

秦桂林郡地。漢元鼎六年,分置鬱林郡。領「縣十二:布山、安廣、廣鬱、阿林、中溜、桂林、潭中、臨塵、定周、增食、嶺方、壅雞」 東漢省縣一入壅雞。吳黃武四年,割隸廣州,領縣設官,仍漢。晉。領縣九:布山、阿林、新邑、晉平、始建、鬱平、嶺方、武熙、安廣。建武元年,分置晉興郡,分嶺方縣為晉興郡,後改為邕州。宋領縣十有七,布山、嶺方、阿林、鬱平、新邑、建初、賓平、威化、新林、龍平、安始、懷安、晉平、綏寧、歸代、中溜、建安。南齊因之。梁置定州,割桂林、寧浦二郡,尋改為南定州,即今貴縣。隋開皇九年,屬尹州。領縣十二:鬱林、鬱平、嶺方、阿林、石南、桂平、馬度、安成、寧浦、樂山、領山、《宣化》。大業中改為鬱州,廢武平、龍山、懷澤、布山入鬱林,皇化入桂平,樂州入寧浦,武緣入嶺方。唐武德四年,改尹州置南尹州,鬱林屬之。領三縣:懷澤、潮水、馬度。貞觀八年,省鬱林為縣,屬懷澤郡,統於貴州。麟德二年,析貴州石南、興德、鬱平置鬱林郡,治鬱平,今興業縣地。又析為牢州。乾封元年,改為鬱林州。領縣五:附郭曰鬱平,外曰石南、潭粟、興業、《興德》。天寶二年,改為郡。乾元元年,復為州。天復元年,楚馬殷取之。廣順元年,南漢劉晟據之。宋開寶五年,遷州治於興業縣,省興德、鬱平二縣入興業,又廢牢州為南流縣,省牢州二縣,定州、巖州及黨州四縣。綏安、善勞、善文,寧人入南流。屬廣西路。至道二年,遷州治於南流,即名西甌。今治所併潭中、石南、鬱林縣入焉。領南流、興業、興德三縣。紹興間,併興德入興業,而以廉州之博白來屬。元因之。明初,六師南下,知州張那海迎降。二年,同知黃斌佩印來治。五年,併南流入本州。十年改容州為容縣,以容州所屬北流、陸川屬州。州領縣凡四,博白、北流、陸川、興業,俱隸梧州府編戶四十里。

皇清因之。

博白縣

秦屬象郡。漢為合浦縣地。孫吳割隸交州。南宋改屬越州。隋為南昌縣,隸合浦郡。唐武德五年,析置博白縣,於縣置南州,尋改為白州,領南昌郡。屬嶺南道。領縣六,博白、即平、周羅、龍濠、淳良、建寧。至德二年,省龍濠入博白,屬廣南西路。五代初屬馬殷,後屬南漢。宋開寶五年,廢白州,省周羅、建寧、南昌三縣入博白縣,隸廉州。未幾,復置白州。政和元年,廢州,以縣屬鬱林。三年,復置白州。紹興六年,又廢,仍以縣屬鬱林。元、明仍舊,編戶三十里。

皇清因之。

北流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