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駱駝山 ,在縣西一十五里,以形似名。

修仁山 ,在縣西二十八里。縣因此名。

官巖 在縣以弄村,懸巖壁立。巖在半山,巖口高數丈,可容數百人。高爽清潔,別一洞天。內有一石蹲踞,儼似人水從石巖滴下石人頂上,四時不絕。又有一小石,生於巖後,以石擊之,聲響如鐘。內有石田,界限劃然。

象鼻巖 在縣東南。碧潭瀠洄,內深數丈。自丁丑年洪水衝塞其巖,若象鼻形,故名。

涼峒巖 在東鄉以弄村。

天井嶺 在縣南十五里,為縣發源之所。上有一壑,寬丈許,深數丈。俗傳唐五代時有羅隱至此。

三峰嶺 在縣南二里。為縣接脈之所。

新寨嶺 在縣北半里。名「玉屏山」 ,為縣後座山。修江 在縣南郊外。自滴水猺發源,由雞籠出馬蹄村,歷古峒,經縣東,出青山,合荔水入府江。向可通小舟,因洪水衝泛,砂石壅塞,遂不通舟。橫牆江 在縣南十里。自崇仁山腳出沉沙口,歷老縣,至接龍橋。

昭平縣

五指山 在縣北五里寧化里樊家上屯,為縣主山。眾山中特出五峰,巖空內廣,能容萬人。巖口填塞,止留一孔出入。四壁陡絕,內江水穿流。昔曾征討,闇其要害,以致師出無功。明萬曆四年,府江道徐作、參將吳京復征之。二伍都千長潘積讓與撫臣委官王綱商計,多方探取攻巖之策。時有屯賊內潰,獻計取賞,讓綱即捐銀五十兩與之,遂得其窟穴出入之路。王召木鐵匠合木銃,每銃裝火藥數十,挑用石子於內,埋伏巖口,以便攻取。讓召坑夫挖之,旬日而破,環以大銃攻之,男婦斃者以萬計。三征不破之巢,一旦入而搗之。又於巖前立堡,設兵五十名。是今日之有寧化里者,巖破賊滅之所致也。

玉坡山 在昭平里玉陂村。形如頓笏,高數十丈,左右山如八仙聚會狀。上巖內有石,類壽星,石乳下垂,撞其聲,一如鼓,一如磬。下有坡石如白玉,因名之。

雷公山 在昭平里。上有池水魚蝦數百。漢末時,有廖姓者於此修道飛昇,俗呼齋公井。《鯉魚》上水山 在昭平里江仔口。昔有仙人遇廖秀,森耕就森取飯,森與食之,曰:「吾乃賓仙,此地可卜佳城,將此酬汝。插荻為記」 ,即生花,後因葬之。生廖慶、廖賓、廖復期,俱為宦。

葫蘆山 在二五都潘家寨南。自麓至頂,高五里,匍匐而上。山頂平寬約畝餘,突生一石,畔有臺,「昔飛來銅佛六尊,都人歲祭之。每遇旱禱,有細沙瑩白焦乾,巫人以法劍插入水,即隨劍而出。乃因水之多寡,卜雨之大小,屢屢可驗。」 碁盤山 在縣南三里。

紗帽山 在縣南一里,為縣賓山。後有一巖石,生《彌勒佛》一尊。

獅子戲絿山 在縣東五里,土名上永村內群仙聚會山 在昭平里,山巔有平石似棋枰,時而雲煙擁罩,風雨溟濛,若有仙人坐奕,故俗呼「仙會山。」

右店山 :在縣南四十里。

五將山 ,在縣南六十里。

黃京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古袍山 ,在縣南一百里。

狀元山 在招賢里。昔有狀元隱於此,故名。銅鼓山 ,在縣西二十里。

金石腦山 :在縣西八里。

望高山 在昭平里。峻可四望。宋、元間,屯夷作叛,出擄人物,鄉人瞭望於上,寇至,一呼舉,方知避。

鳳凰山 在二伍都潘家寨後。其山四視異形,東西雙翅,北單翅,南獨立。巔有二石,形肖尤酷,為一方雨旱之兆。

蘇石山 在二伍都。平原突起百丈,環山鍾姓世居,中有一泉,名燕泉。按《富川志》:舊名梭石。嘉靖八年,賊叛,雖與各姓避亂於山,被圍七日。時富川知縣金傑帶兵解圍,撫泉嘆曰:微此泉,吾民幾魚肉矣。因更梭字為蘇字,後名蘇石。汪頭山 在招賢里。頂有石蓮花一朵,下清泉井,其水甘涼。

馬鞍山 ,在招賢巖內,有石生《觀音》一尊。龜山 去北陀城三里,長亙百餘丈。北陀未征時,時常作祟。自城池建後,乃鳩壯士而鑿其頂,遂息。

蓮花山 在二、五都曠野中,起石山,形如蓮瓣。